非遗文化,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先辈智慧的结晶。近年来,威信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坚持“在挖掘中求发展,在利用中重保护”的原则,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搭建非遗“舞台”,拓宽民族交流“聚道”。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调,主管单位负总责的原则,成立了威信县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举办非遗项目研讨会、交流会,长期开办苗族蜡染、芦笙制作等非遗项目技艺培训班,为非遗项目提供人才支撑,县处级领导多次深入基层,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调研指导,及时研究解决非遗文化保护利用的重要问题,统筹协调推进全县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对于在年度做出传承、研习、保护等方面的省、市两级传承人分别给予8000元和2000元的奖励补助,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深挖非遗“富矿”,铺就民族团结“通途”。威信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纳入全县重点工作内容,每年开展2次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田野调查,全力申报省市两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在扎西、高田、罗布、旧城等4个乡镇建立5个民族文化传习所,全面收集县域内文字、数字、音像、影像、图片、书籍资料,通过认真整理,仔细筛选,建立了威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并对各非遗保护单位的非遗项目保护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同时对相关实物、工具、器皿进行了采集,做到妥善保存。截至2023年底,全县共有非遗项目6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9项。目前已成功申报省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3人。县级传承人96人,项目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等类别。
2017年,《牧归苗岭》荣获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传统乐器类三等奖。2018年,《威信县苗装服饰》荣获云南省民族赛装文化节“十佳服饰”。2019年,《鼓韵笙歌》荣获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二等奖。2023年,《威信红色蜡染扎西会议系列作品》荣获云南省“传承红色记忆‘讲好五个故事’”创意应用赛道金奖。2024年11月,威信苗族服饰上榜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
培育非遗“火种”,燃旺民族团结“篝火”。威信县充分挖掘苗族、彝族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利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将民族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旅游要素开发中,创意开发出蜡染杯垫、蜡染红军娃娃、苗族服饰人偶等10大文创产品,推出苗族蜡染制作体验和“芦笙制作”“芦笙舞”“芦笙调”及民族服饰全链条展示等项目,编排《赓续扎西魂》《那年红军到扎西》等红色剧目,利用春节、元宵节、文化遗产日等节庆时节,在扎西红色小镇、庄子上、湾子苗寨等景区开展牛灯、莲枪、苗族蜡染、苗族芦笙制作等“非遗进景区”文化演出活动。
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群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增进全县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小学联合建立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开展“非遗进校园”研学社会实践活动,向学生展示苗族蜡染及苗族挑花刺绣等省级非遗项目,同时在学校开设非遗教学、体验课程,以民族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承非遗文化之魂,铸牢民族团结之根。(余梦霞)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