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位于秦巴山区的巴南高铁正式运营,这条连接巴中到南充的钢铁巨龙,不仅跨越了壮美的巴山山脉和蜿蜒的嘉陵江,更为老区人民开启了通往祖国大江南北的新篇章。自开通以来,巴南高铁以其高效便捷的服务赢得了广大乘客的好评,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日,跟随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的建设者,探索巴南高铁时速200公里刚性悬挂接触网“诞生记”。
列车行驶在巴南高铁上(焦建锋 摄)
吴杰坡,是中铁电气化局巴南高铁项目的工程部部长。建设期间,他主导时速200公里级刚性悬挂接触网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为我国高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
“小吴,今天国铁集团召开试用评审会,同意时速200公里级刚性悬挂接触网系统在巴南高铁桂花隧道试用了,这是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项技术前所未有,如果我们干好了,将填补时速200公里铁路接触网刚性悬挂空白,要加油呀!”巴南高铁开通前一年,中铁电气化局巴南高铁项目经理秦宗学笑着和吴杰坡说道。
万事开头难,对于时速200-250公里刚性接触网系统,怎么建立仿真平台、采用哪种参数化建模方法、零部件关键参数又有哪些……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逐一去破解。
“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吴杰坡暗下决心,无论多苦多累,都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于是,他带领着创新团队开始一步步去攻克这些关键技术。没有仿真平台,就在受电弓与柔性接触网动态仿真平台基础上,修正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建立适用于时速200-250公里刚性接触网仿真平台;没有参数化建模方法,就静下心来研究刚性接触网结构、关键零部件及装备的简化、归纳,衍生出刚性接触网系统参数化建模方法。
列车驶过接触网刚柔衔接段(焦建锋 摄)
在高铁接触网施工过程中,施工误差必须控制在毫米级范围内。在巴南高铁接触网调整作业期间,出现了影响最终结果的“拦路虎”——刚柔过渡段接触网导高有高差、汇流排膨胀接头接口处弯曲。“4月16日,我们对桂花隧道下行线进行送电,经多次检测试验,我们发现其硬点超标处均集中在膨胀接头处。”吴杰坡说到,“为了不影响整条线路的联调联试,我们经过4天3夜的接续排查,对膨胀接头进行了及时地调整和试验。”在巴南高铁的建设过程中,吴杰坡始终秉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工程质量和效率。他带领团队深入研究接触网硬点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策略,通过精确调整和优化设计,确保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他还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分享实践经验,为推动我国高铁技术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筹备,终于迎来检验成果的时刻。“今年4月下旬,我们采用单列动车组、重联动车组进行逐级提速试验,时速从160公里逐级升至220公里,上下行正反向检测共计14次,对刚性悬挂接触网几何参数、接触网平顺性及弓网受流性能等各项数据进行了检测。在逐级提速试验中,刚性悬挂接触网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接触网的平顺性和受流性能表现出色,创造了国内刚性悬挂接触网最高时速纪录。”吴杰坡介绍道,“半年多,我们的付出总算没有白费,这个结果对得起我们团队熬掉的头发。”
时速200公里刚性悬挂接触网 (焦建锋 摄)
转眼间,巴南高铁开通运营已近半年。经过半年的实践检验,时速200-250公里刚性接触网系统稳定性更高、维护量更小,在山区、近郊市域等区域都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随着巴南高铁的成功运营,对隧道净空要求低的刚性接触网悬挂系统,将在更多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得到应用,为我国交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吴杰坡和他的团队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为中国铁路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焦建锋、崔珊珊、马博)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