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若尔盖草原,已被茫茫白雪覆盖。但在西宁至成都铁路(以下简称:川青铁路)包座隧道内,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的建设者并未停步,川青铁路技术负责人罗庆正在和技术员进行前期测量作业。
马博 摄
在西宁至成都铁路包座隧道内,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川青铁路技术负责人罗庆和技术员进行前期测量作业。
回顾川青铁路青白江至黄胜关段的修建历程,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建设者们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凡的成绩。作为项目技术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罗庆深知科技创新对于现代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物资供应难度大,现场供给怎么保证?
“川青铁路建设过程中作业点多面广、施工战线长、管理跨度大,物资需求极为分散,这给物资管理和资源配置带来了巨大挑战。”中铁电气化局川青铁路资源配置中心主任谢涛说。在像川青铁路这样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确保物资的及时到位对于维持施工进度至关重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物资需求预测、采购、库存、配送等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减少物资浪费和积压是重中之重。
马博 摄
中铁电气化局技术人员在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检查设备安装情况。
针对物资管理难题,罗庆团队主导开发了基于数据库管理的收发料管理平台。该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物资从采购到使用全过程的电子化管理和流程化控制,让“一部手机管材料”变成了现实,有效避免了“超配、超耗、闲置”现象,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智能预警功能更是确保了物资调配的合理性和及时性,开启了智慧物资管理新模式。
现场施工条件差,安全生产怎么落实?
川青铁路是我国在海拔3000米以上修建的又一条“天路”,线路从海拔500米的成都平原持续爬升到海拔3500米的川西北高原,全线桥隧工程比例大、长大隧道多、线路坡度大达到了18‰,其中平安隧道单线长度28.4公里、德胜隧道单线长度23.6公里,施工难度极大、安全风险极高。
马博 摄
中铁电气化局技术人员在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核对设备安装情况。
针对沿线长而陡峭的线路带来的挑战,罗庆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种专用于接触网作业的安全梯车。该梯车配备了防倾翻结构及自锁制动系统,即使是在坡度大的情况下也能保证不溜车,实现高效安全作业,目前已被推广至中国中铁电气化局多个在建项目使用。
为应对该路段桥隧占比高、隧道内物资运输困难等挑战,罗庆团队还引入了电动平板小车,并为每辆车配备了4G移动布控球和移动式电子防护牌,以实时提醒列车运行状态,调度中心能够实时监控施工现场;引入的充电式工业移动电源,在长大隧道施工中有效地避免了发电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尾气对作业人员的伤害,提高了作业人员人身安全指数和作业效率。
罗庆团队制定的《隧道内有毒有害气体预防及应急处置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包含对每一座隧道内有毒有害气体的研判、特征及危害介绍,有毒有害气体的监测及应急救援、自救措施等内容。项目部根据方案对所有作业人员进行了培训,确保了隧道内施工安全。
四电建设周期短,施工进度怎么兑现?
据了解,在川青铁路青白江至黄胜关段修建过程中,站后四电工程(电力变电、接触网、通信、信号)受站前施工进度制约,实际施工时间严重不足,全线仅隧道内接触网吊柱化学锚栓就多达60多万根,工程量巨大。罗庆团队自主研发的“接触网自动测量仪”,一个人就能完成测量,克服了传统测量方法受地形限制大、精度低的问题,提前对点位进行确认,为后续吊柱安装等作业提供了数据支撑、赢得了宝贵的作业时间。
焦建锋 摄
在川青铁路龙塘牵引变电所出线侧,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使用四层国网通用拼装铁塔架设供电线路。
“川青铁路龙塘牵引变电所和太平牵引变电所位于国道和岷江之间位置,原有出所供电线基础要组立在岷江岸边,并且供电线要穿过村庄才能到铁路边,组立在岷江边的供电线支柱及跨越村庄的供电线具有极高的安全风险。”罗庆说。
在施工前期,罗庆积极与业主、设计单位沟通,将两条供电线架设路径合二为一、出所方向改为背向岷江侧,使用四层国网通用拼装铁塔,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减少了对树木的砍伐,极大地保护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解决了设备管理单位今后维修难、施工条件制约施工进度的困境,为现场提供了更大的作业空间,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牵引变电所的按期受电启用,也为行业内后续建设提供了参考。
除此之外,罗庆积极与设计单位沟通,将川青铁路双线隧道回流线布置由原来的侧壁布置提升至拱顶布置,对码牌安装方式进行了优化,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了安全指数。
“川青铁路镇黄段开通那天,在茂县车站我大喊‘建了六年的铁路,终于开通啦’,我饱含喜悦与激动。我希望在川青铁路后续的建设中,我和我的团队能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当前项目的建设水平,为后续铁路建设提供相关经验。”当问及罗庆的愿望时,罗庆说道。作为最早一批到川青铁路项目的员工,这条“天路”承载着罗庆与无数电气化铁路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
马博 摄
在川青铁路龙塘牵引变电所出线侧,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使用四层国网通用拼装铁塔架设供电线路。
罗庆团队在科技创新上的不懈追求,生动诠释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他们不断探索、勇于突破的精神,不仅为川青铁路后续建设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中国轨道交通建设技术实力增添了新的光彩。
中国中铁电气化局的建设者们正致力于将川青铁路打造为中国铁路技术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其最终成果令人期待。(马博、焦建锋、邹务婵)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