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改革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发布时间:2024-09-23 10:15:15 来源:中国报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这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迫切性

经济潜在产出决定于生产要素投入和生产效率,劳动力在各生产要素中是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土地、资本等要素只有通过劳动力要素才能激活与运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现了劳动力配置由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配”、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向企业有用人自主权、职工有择业自主权、通过劳动契约实现就业的市场化导向转变,劳动力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得到充分释放。

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占比持续下降,有效劳动供给逐步萎缩,国民经济正处在刘易斯第一拐点到第二拐点之间。在此情形下,必须加快推动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方能稳定潜在产出水平,并助力我国跨越康兹涅茨再分配拐点,从根本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对于我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提升经济效率、持续促进社会公平稳定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1.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从生产要素理论出发,劳动力作为核心生产要素之一,其数量、质量和配置效率直接决定了生产活动的产出前沿。特别是,通过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可以引导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这种流动不仅有助于提升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还能够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整体增长。

2.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一方面,通过引导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可以促进资源在区域间的均衡配置,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推动区域间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劳动力优化配置不仅有助于提升劳动者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还能促进不同地域、不同行业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流,丰富市场供给,提升内需市场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提升企业生产率,根据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生产率的提升有助于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和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从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外循环动力。

3.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是提升经济效率的重要前提。提高经济效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当劳动力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其边际产出会逐渐递减。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可以将有限的劳动力资源投入到边际产出较高的领域。这不仅能够提高单个市场主体的生产效率,还能够带动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提升。此外,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形成更加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效用,从而提升经济体系整体效率。

4.优化劳动力资源是促进社会公平稳定的重要基石。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推动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能够引导劳动力向高收入行业或岗位流动,从而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实现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同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此外,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会影响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和就业状况,其配置水平的提高能够平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减少失业和就业不足的问题,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空间。

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发力点

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推动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从深化劳动就业政策改革、创新人才引育体制机制、打造劳动供需数字平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构建新型和谐劳资关系五个方面发力:

1. 深化劳动就业政策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动。其一,深化劳动就业政策改革。以改革促就业,打破劳动力流动的壁垒,降低流动成本,提高流动效率。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特别是针对新兴产业和欠发达地区,从而引导劳动力向产业和经济洼地转移,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其二,深化劳动就业政策改革。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建设,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农村劳动力能够顺畅地进入城市就业市场,同时鼓励城市劳动力向农村转移,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其三,深化劳动就业政策改革。聚焦新兴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为劳动力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转岗支持,促进劳动力在行业间的有序流动。此外,还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流动提供稳定的社会保障支持,降低其流动风险。

2.创新人才引育体制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其一,注重“引”与“育”并举。通过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如提供税收减免、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优惠措施,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团队。同时,加强本土人才培养,通过教育体系改革,强化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其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科研成果的数量,更注重其质量、原创性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通过股权激励、项目资助、荣誉表彰等多种方式,对优秀人才给予充分认可与奖励,形成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其三,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创新实践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降低初次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失业风险。

3.打造劳动供需数字平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一,依托数字平台发力劳动力供给端。通过汇集海量劳动供求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信息的透明化与精准匹配,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扭曲。其二,依托数字平台发力劳动力需求端。通过构建劳动供需数字平台打破地域、户籍等限制,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信息不对称,便利企业更精准地找到所需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劳动力需求趋势,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其三,依托数字平台发力劳动力交易端。传统招聘方式常受时间、空间限制,导致供需双方难以有效对接。建立集成在线招聘、远程面试等功能的劳动供需数字平台,便利求职者随时随地浏览岗位信息、提交简历,并进行线上沟通,从而推动就业市场向更加灵活、高效的方向发展。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劳动者权益。其一,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要进一步优化社会保险法、劳动法等现行相关法律,明确劳动者在就业、工资、工时、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益,以及用人单位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其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社会保障体系应致力于实现全体劳动者的全覆盖,确保无论城乡、区域、行业差异,每位劳动者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特别是针对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要确保他们能够及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享受到应有的保障待遇。其三,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质量。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为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与解读,提高劳动者的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进一步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5.构建新型和谐劳资关系,共筑共建共享生态。其一,强化沟通机制,促进理解合作。鼓励企业主动与劳动者进行开放坦诚的对话,通过定期举办座谈会、意见箱等方式,了解双方的需求与关切,增强彼此间的信任与合作,确保劳动者的声音被听见并得到重视,为共建共享生态畅通信息渠道。其二,完善共享机制,实现各方共赢。通过优化制度设计,支持企业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福利制度及股权激励计划,确保劳动者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激发劳动者归属感和责任感。其三,注重文化融合,营造和谐氛围。积极倡导尊重、包容、合作的企业文化,鼓励劳动者之间的互助与协作。通过举办团建活动、技能培训和文化交流等活动,增强劳动者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同时,企业应关注劳动者的心理健康和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职业规划指导,持续改善提升劳资关系。 (文雁兵 嘉兴大学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执行院长 卓乘风 嘉兴大学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宫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