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黔西市丘林村 “三聚三促”建设“三个家园”

发布时间:2024-09-09 10:38:46 来源:中国报道

丘林村位于贵州省清镇市和黔西市交界处,大关镇南部,依偎在鸭池河畔。近年来,为助推毕节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以丘林村为试点,聚焦“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主题,深化拓展汇聚全国民建力量帮扶毕节的“1+10+N”帮扶机制,扎实推进“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毕节工作,努力打造“民建同心共建美丽丘林”。2017年至2023年,民建合力助推丘林村先后获全国文明村镇、国家3A级景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等多项殊荣。

自黔西市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以来,丘林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这一主线,充分挖掘宝贵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绿意”农旅一体化产业,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总结提炼了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三聚三促’建设‘三个家园’”的经验典型,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谱写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同心曲”。

聚焦红色文化资源,促进精神家园共筑

1936年,红二、六军团在丘林村强度鸭池河,开启了建立黔大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征程,给丘林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丘林村积极探索“民族团结+红色文化”模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促进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激活红色文化血脉。丘林村以党建为引领,抢抓民建“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的契机,积极争取资金540余万元,实施辖区内红军强渡鸭池河天堑纪念碑、红军渡口、红军泉、红军步道等红色遗址进行建设、维修、保护开发,打造以爱国教育、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教育基地。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背后的民族团结故事,一个个有内涵、有温度、有共鸣的红色佳话得到广泛传播,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触动人心的史料支撑。创作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容新颖的红色歌曲、红色剧目,用各族群众自己熟悉的语言讲好红色故事、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在传承红色基因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擦亮红色文化品牌。成立了“红二、六军团鸭池河战斗遗址”“红色大关陈列馆”两个现场教学点,建成了党校教学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了“红二、红六军团转战黔西的历史价值”“重走长征路·忆苦思甜感党恩”“从大关开仓放盐解码红军长征胜利的秘诀”“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等系列课程,组建了一支10余人专兼结合教师队伍,打造了“水西大地,听党的故事”党史教育品牌,每年承接各地前来红色研学的各族干部群众超过2000人次。通过重温革命历程,缅怀革命先驱,赓续红色血脉,引导各族群众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

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培训为主导,打造了“吃、住、学”一体的红色培训产业链,由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吸纳村民入股,积极争取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项目,将村民闲置的房屋改造成民宿,带动全村发展民宿45家246张床位、农家乐11家,村集体每年至少创收50余万元,群众增收超过200余万元,助推各族群众口袋脑袋同富。

聚焦绿色产业发展,促进幸福家园共建

丘林村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主题,建立健全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收入带动、人才协作提升、品牌联结四大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农旅一体化产业,荒山披新绿,乡村换新颜,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蝶变。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加快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为实现丘林村发展“突围”,村支两委依托河谷地带平均气温高、水源充足的优势,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丘林村群众在山间地头、房前屋后种上了脆李、百花桃、樱桃、枇杷等特色经果林3000余亩,在公路沿线、沿河路段发展白芍种植200余亩、金丝皇菊150亩,通过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每年为群众带来500余万元的经济收入,美丽的绿水青山正成为丘林各族群众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把种植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使丰富的果林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丘林村构建了“花果旅游”新模式。阳春三月,举办丰富多彩的桃李花节系列民族文化活动,漫山遍野的桃李花海与连绵起伏的山峰伴着清澈激荡的鸭池河水,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踏春赏花、观看文艺表演、品尝特色美食、体验民族文化。每年从樱桃成熟开始,枇杷、桃子、李子等也成了受宠的对象,前来体验采摘、烧烤、露营的游客络绎不绝,丘林村不仅成为毕节乃至贵州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点,更是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好去处。2021年以来,丘林村年均接待游客高达8万余人次,各族群众依靠旅游收入达500余万元,农旅流量正悄然变成丘林村的发展增量,一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山乡巨变”图展现在黔西大地上。

聚焦基层治理模式,促进和谐家园共治

创新基层治理四项举措,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鼓励村民自治。党总支充分发挥村民自治能力,不断完善符合实际的村规民约“铁十条”,集中规范村级社会治安、土地建设、环境卫生、婚姻家庭和村风民俗,将酒、赌、懒、扯、赖等“五鬼”纳入村规民约治理重点,设立“曝光台”,引导各族群众积极自治,建设文明和谐的村庄环境。

推行责任网格。以组为单元,将全村划分15个网格,按照一网一员的工作要求进行管理,对网格内各族群众便民服务、普法宣传、民族事务治理等实施精准服务,实现服务各族群众零距离,提升了乡村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的精细化服务水平。

创新智慧管理。建立智慧文明实践平台,群众扫描“智慧门牌”二维码或关注“平安大关”微信公众号,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所需政务服务项目,镇指挥中心根据预约服务单指定志愿者开展上门服务,打造群众扫码“点餐”,镇文明实践所“配餐”,志愿者上门服务“送餐”的方式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创新突破,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开展文明创建。广泛开展“幸福小院”评选创建活动,促进全村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实现提升。深入开展“创文明村寨、创文明庭院、创文明个人”的“三创”活动,在各族群众中树立正确荣辱观,全面提升文明形象,各族群众在共建共治中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更加坚定。

丘林村的巨变,是汇聚民族团结之力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离不开民建的倾心倾力,离不开丘林村615户2288人共同团结奋斗,更离不开伟大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黔西市创建办  林永立)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