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贵州篇日前在央视播出,收视火爆。据央视统计,至8月20日17时全网曝光量达到5.74亿次,登上微博核心热榜6次,系列话题阅读增量达2.29亿。近年来,贵州文旅持续出圈。相比过去的“低调”,如今的贵州已化身为“宝藏之地”,不断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魅力。
一、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自然遗产靓丽多姿
贵州的世界自然遗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拥有人类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28项1025处、市(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00余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00余项。非遗,是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文化结晶。贵州非遗随着传承展示活动的不断增加,日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二、《非遗里的中国》走进贵州,实地探访贵州非遗之美,让贵州非遗热度持续高涨
贵州是17个世居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享有“文化千岛”之美誉,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风情孕育出众多非遗项目,再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早已深深渗透进贵州人的文化生活中。生于斯长于斯,文化遗产蕴藏着当地人民的集体智慧和人文记忆,当以敬畏之心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
三、非遗是传统的,也是年轻的
深藏在贵州大山深处的众多非遗惊艳了世界舞台。早在1986年,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上一唱成名,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去年9月24日,贵州苗绣亮相意大利米兰时装周,传统刺绣与现代审美相得益彰,引起了国际时尚界的关注;银饰、苗绣、蜡染等贵州非遗产品远销海外,众多国内外游客通过非遗认识贵州、向往贵州、走进贵州,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体验民族风情。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非遗传承和保护方面,贵州在全国率先开展相关立法,相继出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2023年,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全省757个中国传统村落和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开展非遗资源专项调查,查明有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布点4300余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00余人、发现非遗资源线索1400余条,基本实现了“每个中国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效挖掘至少一项非遗资源”的工作目标。
在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中,贵州非遗数字化记录工作走在前列,不断涌现出来的优秀成果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通过采取整体保护、立法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措施,贵州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持续深入推进,让非遗项目“活”起来、“火”起来。
五、非遗还是珍贵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推进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非遗+”场景越来越丰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展示平台,让非遗更有生机和活力。随着贵州非遗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的丰富内涵被不断激活,自然遗产潜藏的时代价值被不断激发,更多游客享受到更加多元、更有文化味的体验。
就在贵州连绵的高山之间,聆听山语,与奇妙的非遗珍宝不期而遇。(百姓社科)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