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创

沁园春·石莲洞

发布时间:2024-09-02 10:26:53 来源:中国报道

吴楚新晴,竹韵松风,燕软莺柔。问仙姑安在?荷池无语;文殊出化,岩洞通幽。雷水长流,西山不老,孤婺朝霞并驾游。紫阳里,看漫江红透,欸乃渔舟。    是谁绘就鸿猷?石莲洞、盛名千古留。忆兰台论道,骚人咸集;旗亭酌酒,高士相酬。往事如风,流年似水,别绪离情尚未收。数今古,叹禅林翘楚,各显风流。

【原载】《中华辞赋》2023年第三期。

一生好作名山游

——浅识张新华词《沁园春·石莲洞》

因为喜好诗词书法,接待来宿松的文人墨客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河南的张新华先生。

记得2012年初夏时节,中华诗词学会在宿松举办了一次诗词研讨会,会场就设在宿松AAAA级景区河西山石莲洞。张新华先生也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还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绚丽诗篇。

“吴楚新晴,竹韵松风,燕软莺柔。”开篇便向读者交待了时间、地点,重点描写了石莲洞的美丽风景,山上有茂树修竹,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问仙姑安在?荷池无语;文殊出化,岩洞通幽。”“问”字为领字,下面两个短句为扇面对。相传,八仙中唯一一位女神仙何仙姑在倒挂荷花的洞穴里羽化登仙,而洞穴内天然的钟乳石就象一朵朵倒挂的荷花。旁边的景点荷衣古池,池水清澈见底,据说是何仙姑浣纱之处。而今不见当年的仙姑,唯有荷池对游人迎来送往。通过神话传说为石莲洞增添了更多的文化色彩和哲学意味。词中所提到的“荷仙姑”和“文殊菩萨”的传说,不仅丰富了词的文学价值,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与文化变迁的深刻理解。这种通过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结合,使得词作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雷水长流,西山不老,孤婺朝霞并驾游。”宿松境内的“雷池”,上游源自宿松最高峰罗汉山,下游注入龙感湖。由于“雷水”的滋润,千年的河西山苍翠欲滴,充满生机。山川、河流相映生辉,飞禽、朝霞翱翔长空。有静有动,美轮美奂。

“紫阳里,看漫江红透,欸乃渔舟。”站在河西山之颠,凭栏远眺,万道霞光映照在烟波浩渺的江面上,蓝天、白云、碧水、红日,还有迎着朝阳作业的渔民,摇橹声、歌声、号子声混在一起,在静谧的清晨显得格外悦耳动听。好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这一层展现了作者登高望远的视野和胸怀。

“是谁绘就鸿猷?石莲洞、盛名千古留。”诗人通过设问,是谁在吴头楚尾的宿松造化出这人间仙境石莲洞呢?此处是禅宗文化的发祥地,而禅就是诗之灵魂。五祖弘忍曾在石莲洞修炼静坐,开拓了中国禅宗文化。诗人李白两次来宿松,在此筑台读书,吟风弄月,留下了千古佳话。作者对历史开掘很深,传达了一种对历史和人文的赞美。

“忆兰台论道,骚人咸集;旗亭酌酒,高士相酬。”一个“忆”字,领起一个扇面对。“兰台”,原指宫廷藏书处,此处指在石莲洞举办本次诗词活动。“论道”,这里指对诗词的研究与探讨。“咸集”,这里指全国诗词名人在此召开盛会。“旗亭酌酒,高士相酬”,即各位方家在石莲洞欢聚一堂,品酒赋诗,互相唱和。这一层则是作者对这次诗词盛会的总结和赞美。

“往事如风,流年似水,别绪离情尚未收。”这次宿松石莲洞举办的诗词盛会,必将铭记于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美好回忆。看到眼前的诗友们,临别时不忍离开,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一层通过对往事的回眸,和人生短暂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石莲洞依依惜别之情。

尾句“数今古,叹禅林翘楚,各显风流。”诗人思接今古,赞叹不已,把特写镜头又拉到这禅宗文化的发祥地石莲洞,大家在此幸会,切磋诗意,各领风骚。

张新华先生词《沁园春·石莲洞》拜读之后,我感到字字珠玑,妙不可言。看得出张新华先生才思敏捷,信手拈来之功夫非一般人所能及。本词虽114字,但含容广泛,意境深邃,张力宏阔,词风高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完美结合。

【原载】《今日头条》《百度》《顶端新闻》《北京头条》《安庆日报》《宿松周刊》《小孤山文艺》2022年5月14日。

(评者简介:高嗣照,安徽省宿松县弹子山人,宿松县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京韵诗博会展中心书法评论部主任。)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