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文化

抒写新时代民族工作新辉煌——黔西市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家宣讲座谈会综述

发布时间:2024-08-12 10:27:48 来源:中国报道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黔西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不断取得新辉煌。

近日,黔西市成功举办了一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家宣讲座谈会,这个座谈会成功举办,不仅为黔西市的民族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毕节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沈允出席会议并讲话,黔西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丁现利致辞。

座谈会邀请了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19位专家组成了黔西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家顾问组,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和智力支持的作用,推动黔西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黔西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文广局等单位分管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会议围绕如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深入探讨。专家顾问们纷纷发言,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专家顾问们建议:要深入挖掘黔西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阳明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时,要阐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讲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走向现代化的故事,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黔西市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不仅注重理论宣讲和思想教育,还注重实践探索和创新,通过大力实施“五项行动”,按照“1+1+3+7+11”的工作思路,建设了1条示范廊带、1个主题公园、3个民族团结进步广场、7个教育实践基地和11个市级示范点,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向深入。

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黔西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发文创产品300余种类,培育了“化屋苗绣”等多个自主品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推动“非遗+电商+手工”开发经营模式,将民族文化产业推向市场,促进了各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了解、相互欣赏和相互借鉴。

黔西市还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了“四美”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黔西市还抢抓政策机遇,主动融入黔中经济圈,推进毕节副中心城市建设,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体系、工业产业体系和旅游业等,带动各族群众就业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黔西市通过举办“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等大型文化汇演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黔西市还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推动各民族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黔西市注重发挥各民族的优势和特长,推动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多元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知名品牌等方式,带动各族群众就业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黔西市的经济繁荣,也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黔西市也注重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教育医疗事业发展等措施,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黔西市还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计划,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些举措为黔西市的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支撑。

黔西市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黔西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环境监管等措施,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黔西市还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黔西市的民族交融新景象是一幅多元共生、和谐共进的美丽画卷。在未来的发展中,黔西市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实现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交融共生和共同繁荣发展。

此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家宣讲座谈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黔西市在民族工作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座谈会上,沈允、丁现利分别为特邀专家们颁发聘书,正式拉开了专家顾问组助力黔西市民族工作的序幕。

会议结束后,各位专家顾问前往大关盐号、丘林村鸭池河畔“七桥”示范点调研,通过现场直观了解黔西市“三交”历史、民族团结内涵及黔西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未来,黔西市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举措,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民族工作新辉煌。(图/文陈雪琴 胡静)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