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

“守土、守彊、守爱”—威宁自治县板底乡民族婚风传统传承现象纪实

发布时间:2024-08-08 09:28:14 来源:中国报道

风情八月,草海分外静美。

从威宁自治县县城沿毕节方向高速行驶10余公里,再经过一段国道线,40余分钟车程,横跨中国南方最大天然草场百草坪,就会看到民族风情浓郁的一排排街道、村庄,这里便是威宁自治县板底乡民族风情小镇。

民族文化“打call”点

板底乡位于百草坪山麓,板底政府位于民族圣地,古韵浓郁,特色突出的威宁自治县高原上,所谓“东有普底,西有板底”。

一排排整齐的街道,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组成了这个地方千百年来安居乐业的壮美图章。各民族在这里生活安详,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看护着草场上的牛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为了板底乡携手共进、共融共享的美好生活。

巍巍百草坪矗立雄壮,滋养着每一个在这里生活的各族人民,荞花朵朵,芳香四溢铺满了肥美的土地。这几天又正值“火把节”,络绎不绝的游人前往“打call”。

“古歌”传承人陈兴娣

走进陈兴娣家院子,干净整洁的环境,芳香四溢的夏季气息,让笔者感受到了这里深厚的文化气息。陈兴娣为了迎接“火把节”,也是刚刚从昆明赶回来。

陈兴娣组织带领罗川冰等人为传承民族古韵风情民族婚礼文化,拥有一颗炽热的,赤诚的,不求回报的心不错过任何一个时节,组织团结身体力行演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地地道道的板底乡麻窝寨民族族村寨的姑娘,虽嫁外乡二十余载,但她心中挥之不去的是从小妈妈教她的那些婚礼古歌。

她为了完整的传承下去,竭尽全力为传承民族文化提供土壤和动力,常年在云南打工,但不错过任何一个有利时机,不辞辛劳,回到生她养她的板底,主动组织团队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构筑民族文化马不停蹄氛围其中。

30余年坚守的“责任人”

“这是真正的传统,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只要‘火把节’到来,不管你走多远,也都要回来参加,因为每个人都热爱这里的文化传统,就必须无条件赶到现场,真正参与其中。”陈兴娣兴奋的说道。

板底乡的民族节日由来已久,每个人都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文化守护的“责任人”。罗冰川也不例外,经过了一早上的忙碌,罗冰川早早就在路口等候着我们一行人。

陈兴娣带领罗冰川等人是板底乡为民族婚风传统传承人中的典型代表。由于时代的进步,文化这枚“纽扣”,成为了民族之间的“交融”粘合剂,这里的婚风传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守护这一份“爱”的风景线,陈兴娣、罗冰川30余年一直坚持着。

 以陈兴娣、罗冰川为代表的一行人,就不由自主的组成了一个民族婚风传统传承队伍,节假日都要“打call”,都要演绎民族间这一传统文化,这种传统,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新时代的演绎。让每一个人都知道,风情浓郁的板底乡,千百年来,人们生活和守护这片土地,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基础。老年人要认真继承,青年人也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

“家”幸福“国”安康耳濡目染

“这里的婚姻风俗内涵丰富,从青年男女谈恋爱开始(过去也有父母包办),男女都必须要‘文武’兼备,特别是歌舞的传唱,每个人从小都要学会。这是一门生存技能,也是一项艺术传承,因为不会歌舞,肯定就无法得到‘爱’的滋养。”罗冰川这样说道。

罗冰川土生土长在板底乡,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她一直了如指掌,对民族婚风传统的学习,也是从小耳濡目染。从每一首歌曲的传唱,到婚俗的每一个细节落实,陈兴娣、罗冰川她们都是做到心中有数。

这次“火把节”的第一个节目,也就是陈兴娣、罗冰川等人表演,几十人浩浩荡荡。从男方走进女方的家门,到如何跨过“金门”“银门”“铜门”“龙门”......以及女方如何出嫁的整个程序,都是歌舞“表现”。每一个细节,都歌声悠扬,每一个环节也都舞姿蹁跹。

在采访过程中,发现陈兴娣不仅能用一口流利的母语及普通话作诠释古歌意蕴,更能写一手民族语,常能用民族文字记录和传承古歌,音质独特,高亢嘹亮,纯属原生态,这作为当下,实属罕见,人才难得。板底这些年民族文化建设成果如此彰显,正因为有陈兴娣等人的努力,时下,在潮流文化的冲击下,原生态文化面新时代“融合”,保留文化生态,营造传承氛围,时不我待,传统文化传承是“百花园”美丽风景。

这里流传着一句话“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句话来源,也是从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开始的。

因为不管过去,还是现在,要真正做到“家的兴旺”,就得有这样一种生存表演技能,那就是必须会歌舞,才能真正达到“家”的幸福。幸福的家庭,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展的基础,可以看出,这里强大的民族生存基础,也是传统延续下来的一种规则。

传统习俗“践行者”

陈兴娣带领罗冰川等人,从过去“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看到了传承这样一个传统的重要性。

正因为如此,目前,更需要陈兴娣这样的人,政府帮助大力培育若干个陈兴娣、罗冰川、龙顺荣这样的典型人物,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明天会更加美好。

他们通过这里丰富的节日表演,通过组织青少年参加学习,融入这样一项传统的文化里面,让更多人知晓、了解民族间深厚的传统底蕴,也是节假日各民族间互相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

板底乡是“撮泰吉之乡”,是众多民族民歌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底蕴基础,加上这里人杰地灵,让更多人能够真正感受风土人情的别致。

陈兴娣、罗冰川为代表的一群人,还有龙兴花、苏有花、龙春艳、文付艳、陈兴英、文平花等,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梦想如何翱翔。他们都能紧紧的团结在地方党委、政府的身边,展开民族文化飞翔的“羽翼”,凝聚着对美好生活憧憬和向往的未来,让这里的婚俗文化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守土、守彊、守爱,就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融合、共享、发展,也是我们向前的目标。”陈兴娣最后这样说道。

千百年来,这个都是威宁自治县的一个民族文化符号,展现出文化发展的“名片”。 

从过去的老传统到新时代的民族文化传播,板底乡的各族人民休戚与共 荣辱与共 生死与共 命运与共,各民族利益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精神上相互支撑、文化上相互兼容,为这片土地树立了典范,为威宁自治县的民族发展携手并肩、和衷共济、共享繁荣,唱响了一首动人的民族凯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入心入脑、有声有色构建起“威宁实践”重要体系。 (郭翰 胡静 陈雪琴 郭见)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