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闽东之光

宁德观察 | 市林业局:书写生态文章 绘就绿水青山

发布时间:2024-07-29 17:31:38 来源:闽东日报

       盛夏闽东,满目葱茏,穿行于青山绿水间,绿色发展成果随处可见:在蕉城区九都镇,宁德市九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成功入选第七批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在周宁县、屏南县,高山冷凉花卉产业开出花样经济,激发乡村振兴热能;在柘荣县,“套种+放养”的林下养殖模式,为市场提供优质的安全食品;在福鼎市,全国首单红树林蓝碳生态保护保险试点落地,为福鼎红树林保护区提供损失风险保障……

  绿色是闽东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多年来,宁德市始终牢记嘱托,在“三库+碳库”理念指引下,逐绿前行,全市拥有林地面积91.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40.2%提升至现在的69.98%,绿色家底逐年丰厚,并连续三年入榜“中国绿都”20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渐成为共识,“点绿成金”的故事在闽东俯拾皆是。

       涵水为库 润泽闽东大地

福安黄兰溪水库

        青山常在,则碧水长流。

  “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生生不息地涵养着源头活水。多年来,闽东的造绿者们矢志前行,持续厚植生态优势……

  炎炎夏日,走进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一阵清凉扑面而来。7300多亩林场绿树环绕、青翠欲滴,宛如一幅绿色油画。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如今已成为当地村民“以林兴业”的“绿色银行”。

  1983年,年逾半百的黄振芳在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带领家人创办家庭林场,开垦荒山、贷款造林,不到3年时间,黄振芳和家人便完成1207亩的造林面积,成了远近闻名的“造林大王”。

  立足“森林是水库”,30多年来,周宁县着力“养绿”涵水,大力推进造林绿化、森林抚育、封山育林工作以及“绿盈乡村”建设,生态“家底”愈加殷实,成为宁德市首个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周宁抽水蓄能电站

       植树蓄水固土,周宁并非个例。近年来,我市先后实施“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大造林”、“四绿工程”、“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以及森林经营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建设,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数据显示,35年(1989年至2023年)来,全市共计植树造林978.80万亩,森林蓄积量从1217.03万立方米增加至5968.69万立方米。

  林的葱郁茂盛,带来水的丰盈充沛。浩瀚林海守护着一方碧水。我市重点流域、湖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始终保持100%,地表水环境质量为全国沿海设区市唯一进入前30名的城市。古田“翠屏湖首个幸福湖”、福鼎“十里桐溪”、周宁“鲤鱼溪”等品牌效应持续打响。蕉城霍童溪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溪畔种下3万多株桃树苗,700多亩桃林成片,河道两岸青山含翠、水清鱼欢,一幅幅河畅、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护绿增绿,涵养源头活水,可重现生物多样性。

  在霞浦县盐田乡滩涂中,一片片红树林长势良好、翠绿迷人,白鹭翱翔其间,休闲自得。

  2021年以来,盐田畲族乡政府广泛开展红树林种植等生态修复,推动滩涂湿地景观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截至目前,霞浦县完成生态修复种植任务6290亩,其中,红树林种植5685亩、盐沼植物605亩。

  随着滩涂生态环境和底栖生物群落被加快恢复,许多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现身霞浦,其中更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在霞浦县东北部沿海滩涂被观察到,这也是丹顶鹤在福建省的首笔野外记录,霞浦处处呈现出山水相融、林水互馈的生态图景。

        聚财为库 拓宽致富渠道

        生态活水,不仅成就绿水青山,更富裕万千林农。

  七月的柘荣县楮坪乡,林木郁葱,清新的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气息。在仙岭村的一片茂林之下,一批仿野生天麻长势喜人,静待采收季的到来。

  郑伏灿是仙岭村宗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4年前,在福州从事餐饮行业的他看到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决定回乡,种植天麻。“福建省很少人从事天麻种植,今年,我们合作社在原有180亩的基础上,又扩种了近80亩的天麻,成熟加工后的天麻干品仅每公斤价格可达520元以上。”郑伏灿乐呵呵地说。

  山是载体,财富在林。近年,柘荣县立足自身森林资源优势,持续盘活林下资源,大力发展天麻、黄精等林下药材种植,依托福建天人药业有限公司,采用脱毒组培技术,研发黄精专用营养液配方,黄精育苗周期和扩繁速度用时缩短一倍,实现一年时间从组织培育到林下种植。

  目前,全县林下经济经营总面积10万亩,产值达3.899亿。从事林下经济建设的林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82家,从业人员5300户,户均增收3.5万元。

林下种药材

       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也随着森林旅游、森林康养、亲水休闲养生等新业态的产生,转化成为巨大的商业价值,绿里“淘金”,空间广阔。

  一入夏,清幽凉爽的屏南县仙山牧场就成为市民周末度假的热门胜地。“天气一热,这里的温度要比城区凉爽不少,是避暑纳凉不错的选择,每到夏天,我都会带着孩子来这里游玩。”来自屏南城区的游客王蕊说。

  仙山牧场位于屏南县西北部,数万亩天然黄山松形成独特的松、草、石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令人称奇,被誉为“北方少有,南方仅有”的高山草场。立足于牧场的绿色自然景观、独特的高山环境和红色文化基因,近年来,屏南县将仙山牧场打造成汇聚红色文化、研学教育、森林康养、文化旅游、休闲旅居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环境“高颜值”森林康养基地。2023年,仙山牧场入选第三批福建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

  林区变景区,青山变“金山”。在生态旅游热潮的带动下,宁德加快发展森林康养、山地运动、湿地生态教育等多类型森林生态游。在完成森林公园改造提升10处、森林步道37条182.5公里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屏南仙山松海、周宁县仙风山、柘荣县鸳鸯草场等9家获评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023年至今,全市森林生态旅游人数达2529.94万人次,创收10.88亿元,满目青山成了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积粮为库 营造“绿色粮仓”

       走进森林来一场寻味之旅,你会发现,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粮库”,枝繁叶茂的树上长满了时令鲜果;树下,各类林下经济作物在树冠的荫蔽下尽情生长。

  闽东人民历来靠山吃山,勇于上山入林,向森林要食物,而森林也足够慷慨……

  一场盛夏的急雨过后,福安市范坑乡墩头村山顶的崖壁上,“绿色油库”4个红色大字在雨水的洗涤下显得格外耀眼。

  提起墩头村,附近十里八乡的群众无不知晓,这里海拔高、生态好,出产的油茶品质在全市数一数二。“墩头村种植油茶历史悠久,目前,全村拥有老油茶林面积4800多亩,是福建油茶产业的代表产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油茶。”墩头村党支部书记王用水说。

油茶林丰收

       针对油茶产业发展,福安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提出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培训、品牌培育等政策扶持,引导油农成立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打破以往油茶种植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抱团发展,目前,福安市已组建合作社46家,满山遍野的油茶林成了山区百姓重要的致富来源。

  大力开发木本粮油,把山里的土特产发展成产业化,是我市积极践行大食物观的体现。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以及笋竹产业、木本粮油和经济林等,全力开发“森林碳水”“森林蛋白”“森林油脂”,百姓“粮仓”不断丰富。

  在古田县黄田镇,每年立夏过后,应季而生的马蹄笋破土而出,农户们马不停蹄进行采收加工,第一时间将最新鲜的马蹄笋送至百姓的餐桌之上。

  竹笋被称为“土里长出来的氨基酸”。古田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合竹林生长。对此,在开发森林粮库上,我市因地制宜用活“一根竹”,大力促进马蹄笋产业发展,提出加强竹林保护修复,壮大丰产竹林基地,发展笋竹精深加工等八条有力措施。

  在此坚实保障下,古田县黄田马蹄笋远销沿海大中城市及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福安绿竹笋”更是荣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优质产品金奖。

  据统计,目前,全市鲜竹笋产量17.7万吨,其中福安市5.43万吨、古田县4.36万吨,产值达2.37亿元。

六月的马洋 施建平 摄

       不仅油茶和竹,如今,通过森林这座“大粮库”,像锥栗、林菌等森林美食,数也数不清。像油柰、水蜜桃一样的四季水果,吃都吃不完。还有鸡鸭、牛羊等林下养殖产品,广受群众追捧。殷实的森林“粮库”正不断壮大,供应着琳琅满目的优质生态产品,引领着群众绿色生活。

       固碳为库 提升碳汇能力

        众木成林,郁郁葱葱,一座森林就是一个储碳库。

  “森林碳库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更是一个科学的表达。”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晓莺解释,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以多种形式固定下来。

  根据森林中的碳循环机理,宁德市大力做好“增绿”文章。2006年至今,宁德市植树造林449.6万亩,森林抚育495.2万亩,实施丰产竹林建设13.7万亩,“植绿固碳”取得可喜成效。

林中光影

       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实现“双碳”目标夯实了基础。而围绕“双碳”目标,我市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

  2016年,周宁和霞浦国有林场试点开展FFCER碳汇项目,共签发碳汇21.95万吨,实现交易收入138.3万元。

  2020年,屏南县设计实施CCER森林经营碳汇项目面积39.1万亩。

  2022年,周宁县创新“碳汇+”融资模式,引导后洋、苏家山等9个村卖出碳指标3.4万吨,发放碳汇贷136万元。

  ……

  探索创新不止于此。去年3月,寿宁县上线“红色+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来自寿宁县下党乡乔木林于2021年产生的11644吨净碳汇成为首批上线交易的碳汇。据悉,寿宁县“红色+碳汇”生态产品是依托下党乡红色教育基地的“流量效应”,向红色旅游的游客及自愿碳中和的个人、机构、企业等出售碳汇量,推动生态碳汇实现资产价值,是推动“双碳”战略目标在寿宁县落地生根的实践探索。

  在拥有红树林资源的福鼎市,向海索“碳”成为增加“碳汇”能力的一个新方式。

  红树林是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之一,拥有超强固碳能力,能够捕获和储存大量永久埋藏在海洋沉积物里的碳,其中,1公顷的红树林能抵消726吨碳排放量,碳汇能力是普通森林的3倍到5倍。长期以来,福鼎市不遗余力加大投入,修复再造红树林,并加强巡护,在多方精心呵护下,福鼎境内红树林面积增加至4900多亩。

  为保护宝贵的海洋蓝碳绿色资源,2022年,全国首单红树林蓝碳生态保护保险试点落地福鼎,为县域内红树林保护区提供1875万元损失风险保障,这也是全国率先推出的红树林蓝碳生态保护保险,为福鼎市近海生态系统建设搭建坚实的风险保障。

  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当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嘹亮号角,宁德将持续深化林业改革,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进一步提升和释放生态环境的潜在经济价值,推动绿水青山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