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大关盐号:百年盐运与红军长征的深刻印记

发布时间:2024-07-24 11:01:39 来源:中国报道

黔西市大关镇,这个地处乌江上游鸭池河北岸的古老小镇,不仅承载着“水西要塞、贵筑藩屏”的悠久历史,更在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日,贵工程人文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一队12名志愿者调研了大关镇盐运文化,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实物及解说员的生动讲解,深入了解了大关盐号的百年历程及红军长征时期的感人故事。

大关镇自古以来便是川盐入黔的重要集散地,自晚清光绪初年,这里便成为贵阳、安顺、织金、清镇等地盐运的转运站。各大盐商纷纷在此开设盐号,鼎盛时期,大关镇汇聚了八大盐号,每月进出川盐高达150万公斤,商贸繁荣,马帮络绎不绝。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当地百姓却饱受缺盐之苦。由于盐商们的贪婪压榨,盐价高涨,“斗米斤盐”成为当时穷苦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图为古盐道简介)

有民谣唱到:“四川的老子贵州的妈,生个娃儿背盐巴,左手一个拐耙子、右手一个苦荞粑:好玩不过背盐巴,好吃不过苞谷花,面前挂个布口袋,一面走来一路抓”“鸭池峭壁千丈高,十个婆娘九个盗;银子钱米都不要,二两盐巴下海椒”。两首民谣道出了旧社会盐巴的珍贵,也描绘了“盐巴老二”艰难跋涉里的苦中作乐……盐巴成为了百姓生活中的奢侈品,许多百姓甚至长期吃不上盐。

然而,当地百姓的转折发生在1936年。这一年,红二、红六军团强渡鸭池河,挺进大关镇。红军了解到当地群众缺盐的困境后,决定开仓放盐救济群众。2月3日下午,红军组织附近群众100多人,打开了八大盐号之首“协兴隆”号的仓库,将囤积的盐巴分发给群众。面对反动派的欺骗宣传,部分群众白天不敢领盐,红军战士便不辞辛劳,在夜晚将盐送到他们家中。短短几天内,红军累计放盐万余斤,每户人家分得盐巴数十斤,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百姓的缺盐之苦。

(图为迎军岭红军雕塑)

红军的开仓放盐行动不仅解决了当地百姓的燃眉之急,更让他们深刻感受到红军的关怀与温暖。从此,红军得到了大关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他们积极配合红军行动,踊跃参加红军。红军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共同书写军民团结、共克时艰的壮丽篇章。

如今,大关盐号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志愿者查阅的历史文献资料、实物以及解说员的生动讲解,让每一个志愿者都能深刻感受到那段艰辛而又感人的历史。在这里,“百年盐运,万里长征;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大关镇近代历史的精炼总结,更是对长征精神与军民鱼水情的深情歌颂。(文/李卓越 图韦淑倩 潘小桃 袁真)

(图为盐道路上红军强渡鸭池河的雕塑)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