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阳市乌当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作为全区一个中心工作来抓,以节为“媒”,围绕产业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拓展各类文化展演活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浓厚氛围。
民族大联欢共筑精神家园
在乌当区偏坡乡“六月六”节日现场,87岁高龄的陈廷超,说起这里的民族工作,有很深的情感追忆。他丰富的工作阅历,还有对地方民族感情的深厚,成为了陈廷超积极互动的获得感、幸福感。
他说,几十年来,偏坡乡的蜕变,就是乌当区变迁的缩影。各族人民的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富......都可以在每个人的身上找到影子。一栋房子,一株花草,一滴水珠,都是偏坡各族人民的情感记忆。各民族在空间、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是乌当区和谐发展,凝聚奋进的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元素。
陈廷超当过教师、做过偏坡乡工作人员。对于乌当区的变化,总是会有很多新的感慨。
他说,昔日的“旧貌”已换了“新颜”,城市的容颜就像换了人间,几十年不经意间,我们也过上了幸福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乡村和城市。
以“六月六”活动为例,在陈廷超印象里,已经陪伴了自己近二十余个春秋,它不仅只是节日的庆典,更是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是各族群众心手相连、共襄盛举的生动体现。
陈廷超深情地说,“从文化节目的精彩纷呈,到民俗活动的原汁原味,每一处细节都深深烙印着民族团结的印记,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亲如一家的宏达场面。”
陈廷超告诉笔者,自己1993年退休,那时候的乌当区,处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自己依然“退而不休”,满腔热情倾注于偏坡乡孩子们教育的身上,定期前往附近小学义务授课,不仅传授知识,更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文明家风的培育。
在陈廷超的祖宅,一块“家教家风传承示范基地”的牌匾非常耀眼,这里已成为青少年接受家教家风教育的重要阵地。据统计,陈廷超已累计举办家教家风讲座70余场次,吸引了省内外超过2万余人次的参观与学习,影响力深远。
以节日为“媒”,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一场场盛会,在乌当区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上,已经成为了妇孺皆知,老幼参与的习惯。不仅是“六月六”“三月三”“春节”“端午”“中秋”这样的传统节日,像偏坡乡一样的民族村寨,也都会定期和不定期的组建民族大联欢活动。
民族大联欢,仿佛穿梭于一幅幅流动的乌当文化长卷之中。每个地方,都会组织百花齐放的民族民间活动,或展示各民族色彩斑斓的传统服饰,或竞相绽放各民族的歌舞。
总之,以民族大联欢之名,各民族如山间绽放的花朵,展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歌声悠扬,舞姿翩跹,一曲曲民歌和舞蹈,不仅让在场的观众领略到了民族文化的风采,更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是活力乌当最具魅力的崇高荣誉感,更是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乌当“团结花”。
奏响“活力乌当”文旅新乐章
近年来,乌当的旅游收入和游客数量均实现了快速增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也促进了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以偏坡乡、羊昌镇黄连村、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等民族乡村为代表,在全域旅游实践中,注重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形成了政府、企业和村民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特别把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相互整合、文旅融合、村寨特色调和,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重“丰收”。
“以活动为契机,让更多人了解地方民族文化,感受它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成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灵魂和动力,推动各民族的‘三交’互融。”偏坡布依族乡乡长郭昶这样说道。
郭昶还说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我们共同的财富。我们将继续举办像‘六月六’这样的民族文化活动,让民族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活动中,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共同参与、展示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民族故事,传递着团结与和谐的美好愿景。
乌当区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背靠贵阳市庞大的消费需求市场,做足旅游业的互补优势,推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事体验等业态为一体的“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新格局。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奏响“活力乌当”文旅新乐章,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石榴花开别样红
今年76岁的陈光祥,是乌当区羊昌镇的一个摄影爱好者,虽然拍摄技艺不精,平时喜欢在乌当区各种活动现场拍摄。他不带专业相机,就是用手机留住一些乌当区的时光变迁。陈光祥说,“我就是为了参与各种活动,记录乌当区的广袤土地上浓浓的民族风情。”
陈光祥告诉笔者,乌当区浓郁的民族民风,生动的民俗民情,都是值得每个人关注的,特别是众多民族节日,都是乌当区传统文化活动的名片。比如风靡贵阳的水东文化、屯堡文化等,还有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非遗文化、古法造纸等技艺文化,都为乌当区的文化传承,活动品牌打造,树立了一座座丰碑。
乌当区通过不断探索,借助各民族活动氛围,以节为“媒” 各族人民实现了手足相亲、休戚与共、相濡以沫、守望相助的“乌当实践”,一幅幅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一个个聚焦主线“同心圆”, 绚丽绽放在乌当的活力大地上。形成了城乡一体发展,行业间互相扶持,民族村寨情笃深深。各民族享受到各种建设受益,享受城乡发展“红利”。农户通过售卖农特产品、开办农家乐、乡村民宿、手工作坊等方式成为了“乡村旅游经营户”,直接带动了本地农民就业创业和收入增长。
“石榴花开籽籽红”,石榴花开别样绽放,这不仅仅是一句寓意深远的口号,更是乌当区民族团结、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
随着各种民族风情节的盛大开启和圆满落幕,乌当区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采。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努力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和样板。
将各民族的兄弟姐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心聚力,共画“同心圆”,共同绘制一幅幅民族团结、“三交”共融的美丽画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陈雪琴 胡静)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