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蕉城区石后乡党委坚持把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以乡村共建、跨村联建、村企联兴模式为抓手,推动村财较快增长。2023年全面消除了收入1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全乡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提高到40%。
乡村共建,“小个子”也能变成“大块头”
日前,石后乡陈坂村迎来了大麦丰收的喜悦时刻,连片的大麦田里,金黄色的麦浪翻滚,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麦香,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村民们忙碌地操作着收割机,将一束束金黄的大麦割下。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预计收获大麦90吨,收入达30多万元。
据了解,石后乡常住人口少,土地资源丰富但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为充分盘活土地资源,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石后乡党委创新成立了综合农业开发联合体。由石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上竹洋村党支部领办的天山竹洋蔬菜专业合作社、下竹洋村党支部领办的金禾农业专业合作社等5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及石后乡茂泽农场作为初始成员单位。通过村集体为单位统一流转各村闲置土地或抛荒地。并以乡村共建模式进行种植发展,使得原本分散的土地得到了有效整合,形成了连片的农田,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了便利,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目前,石后乡综合农业开发联合体通过乡村共建模式已成功整合全乡2000余亩土地资源。2023年规模化种植的水稻、玉米、甘薯等有机生态农业作物1328亩,为联合体村财政提供了180万元收益,成功打破了该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乡村共建这一模式不仅能增加村财收入,并有效确保粮食安全,更能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石后乡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乡将通过2000亩闲置耕地的流转,来调动各村流转耕地积极性,达到全乡9000多亩耕地全部流转,实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小田变大田的梦想。
笔者了解到,今年石后乡综合农业开发联合体和中化现代农业(湖南)有限公司、蕉城区乡投等企业合作种植,以及自主开发种植的1300亩农作物也即将迎来成熟期,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村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跨村联建,从“独立运行”到“跨村联治”转变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源有效整合是关键。走进石后云海竹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竹文化展厅内,仿佛走进竹的世界,这里陈列着来自各村的特产和竹制品,从传统的竹编工艺品到现代的竹制家居用品,无不展现了竹产业的无限可能。
近年来,为盘活农村“沉睡资产”,石后乡打破传统行政村地域边界,通盘考虑各村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百万村财村上竹洋村为中心,联合周边6个村落,探索成立盖竹洋中心村党委,在坚持各村层级、资产属性和财务核算“三不变”的基础上,按照“产权明晰、收益归村”原则统筹组建宁德市蕉城区石后云海竹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以各村党支部领办为基础纽带,将周边6个村落的资源都统归到一起。”石后乡相关负责人说道,跨村联建这一模式主要针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毛竹资源分散的现状,将现有点状闲散资源有效整合、打造成优质资源包,改变过去村集体经济“单打独斗”的局面,逐步向“抱团发展”转变,寻找出一条靠一根竹子也能致富的新路子。
现今,石后云海竹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整合流转2万亩竹林资源,并在竹林间建造加工厂进行竹制品生产,日均消耗原材料约20吨,预计年收益100万元。同时,结合宁古线乡村振兴高优农业融合发展项目(石后乡示范点),推动竹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打造竹文化旅游景点,开设竹工艺体验,举办竹(笋)文化活动,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出强村带弱村,整合资源的样板,实现以竹带产,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村企联兴,让“买菜茶”变身“金疙瘩”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茶产业是石后乡特色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2023年,全乡茶叶种植面积3536亩,采摘面积3164亩,年产量140吨,收益达80多万元。
据介绍,2022年前,石后乡80%以上茶产业多依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茶园划分成小块由农户自主种植经营,导致茶园更新改造滞后、机械化程度低,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同时,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品牌推广,茶叶产品的附加值难以提升,农民的收益也难以增加。
为破解茶产业发展困境,石后乡党委推动各村党支部成立茶叶合作社,负责统一流转农村零散土地资源,将整合土地出租给乡级投资公司建设茶园,乡级投资公司负责对接金融部门,吸纳各类惠农金融政策与资金。
同时,与龙头产业建立合作关系,对茶园种苗、种植管理、茶青统购统销全流程管理,并依托科技力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通过支部合作社、乡级投资公司、金融机构、龙头企业、科技部门等层层发力,逐步汇聚起“五方”力量,有效解决茶产业发展在资金、技术、营销、品牌的短板问题,推动农业产品供给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在村企联兴的模式下,石后乡的茶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大岭村投资400万元开发的256亩茶园,已种植“福鼎大毫”60万株,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产出茶青80吨、产值260万元以上。这一成功的案例,为其他村的茶产业发展树立了榜样。
“我们计划以大岭村为中心,整合三望村、林下洋村、当洋村、定洋村、陈坂村5个村的茶资源,结合茶产业项目,探索’五方共建,示范带动,滚动发展‘的茶产业培育新模式,全面提高茶叶生产、管理、制作科技水平,配套茶叶采摘加工体验及茶园景点建设,实现以茶促产。”石后乡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村企联兴”这一模式主要由乡镇党委担起统筹责任,挖掘整合各村特色资源要素,按照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思路,在区域内谋划一体化经营项目,打通原料供给、产品包装、销售运输、品牌打造等上下游环节,扩大产业优势。村企联兴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解决了石后乡茶产业发展的困境,也为其他乡镇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它展示了乡镇党委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学习大军 石后乡 林顺蕊 供稿)
责任编辑:田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