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贵州黔西:“五项行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档升级

发布时间:2024-04-30 10:39:45 来源:中国报道

近年来,黔西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深入实施“五项行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档升级,为争当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排头兵、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黔西实践凝聚起磅礴力量。

实施党建引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巩固夯实理论基础。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等会议精神纳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各类主体培训班培训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内容。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广泛关注“国家民委”“道中华”“中国民族报”等微信公众号。

活动浸润润物无声。开展“民族团结心向党,花开黔西石榴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系列活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文艺汇演”毕节片区活动在黔西拉开序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书画摄影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面向全市征集民族团结故事,成立“花都红石榴”宣讲团,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民族团结故事。

创新基层党建实践。推进国有企业改并重组,将44家国有企业优化重组为7家国有公司,选配优秀党组织书记7名、党务工作者7名,国有企业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用持续增强。以化屋村为龙头,与群益、东风等4个村组建“联村党委”抱团发展,推进黄粑、黄牛、黄姜产业,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丘林村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撬动作用,吸纳村民以农房入股改造民宿。2023年通过发展红色旅游、研学培训等,带动各族群众增收200余万元。以党建引领各族群众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施文化铸魂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行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两个共享”增进“五个认同”。

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展陈馆建设及解说内容、融入A级景区解说内容。重建素朴象祠,重塑王阳明知行合一及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思想精髓,再现奢香夫人巩固边防、促进大一统历史观及开辟龙场九驿引进中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景。修复红色大关陈列馆,讲好红二、六军团强渡鸭池河及开仓放盐的民族团结故事,重塑红军与当地各族群众结成的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民族精神。将象祠、红色大关陈列馆列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完成丘林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修复开馆黔西市红二六军团六师指挥所旧址,投入1684万元建设英雄村红色美丽村庄,塑造了“人人修德行,户户建功业”的城市人文精神。

创造创新铸就文化精品。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3项、传承人126人,黔西阳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办毕节市首届“红石榴”非遗技艺刺绣大赛,发展苗绣经营主体65家,建成多彩贵州苗绣产业园,引进10家服装企业入驻投产,为各族群众拓展就业岗位3000余个。苗绣长卷《苗韵·薪火》在杭州亚运会上闪亮登场,从“乡村T台”走向了世界时装周。

示范廊带更加有形有感有效。抢抓毕节市建设百里杜鹃至织金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示范廊带的机遇,依托观音洞中国南方古人类发祥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张名片,发挥化屋村带动作用,将化屋、观音洞、市委党校等融入示范廊带建设,让创建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实施发展聚力

助推各族群众共奔现代化行动

加快高质量发展,凝聚各族群众力量,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依托“五高一铁”的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黔中经济圈”和贵遵毕“金三角”,构建“一主一特一辅”新型工业化及“一主两辅”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化。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守住各族脱贫群众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围绕“一城两翼”打造东、西2个产业园区,带动各族群众就业近5000人。

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践行示范区绿色发展主题,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省首张“林业碳票”落户黔西,授信融资500万元。实施乌江重点生态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11.3万亩,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1%。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成功申报省级绿色工厂3家,经营利用林下面积37万亩、实现产业链值6.5亿元,各族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用好用活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向民族乡镇、民族村寨适度倾斜,3年来,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920万元推动化屋村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推动苗绣产业发展,精心打造民宿8栋46间,带动化屋村发展花都里等精品民宿19家和化屋“悬崖露营基地”。2023年,化屋村接待游客30.14万人次,各族群众吃上“旅游饭”,幸福感大幅提升。

实施互嵌融合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行动

积极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以城为“媒”,城乡互嵌。以县城为中心,24个乡镇(街道)通高速公路、6个乡镇通国省道,9个民族乡镇开通城乡一体化公交,所有行政村通客运班线,交通条件改善极大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按照“七进+N”要求,在城乡布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11个,在黔西图书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完成杜鹃湖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行政中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广场等建设,将创建融入各族群众生活。打响“乌江秘境 花都黔西”城市品牌,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2023年销售商品房54万平方米,县外户籍人口购房占比达30%。建成易搬点13个,聚焦“五个体系”推进服务阵地建设和感恩教育。积极鼓励各族群众创业就业融入城市生活,2023年,为163名各族群众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133万元、贴息230.5万元,为290名各族群众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45万元。

以旅促“融”,文旅互嵌。以化屋为龙头,带动市内A级景区发展,在景区景点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标语。举办首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带动景区接待游客52.3万人次,通过“一碗粉”激活“牛经济”、带火“一座城”。举办丘林桃李花节、古胜樱桃节及“火把节”“花山节”“六月六”等民族节庆活动,扎实开展“双培”行动推动“文化走亲”。

协作发展,东西互嵌。推进东西部协作,全市5个乡镇、10个村、7家医疗机构与广州市增城区结对帮扶,选派47名党政干部、122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增城区挂职、交流学习,增城区选派6名党政干部、82名专业技术人才到我市挂职交流。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蓝子”基地4个,打造珠江游船“化屋号”,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实施治理增效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行动

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一体化”织密民族事务治理网底。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依托天网、雪亮工程和大数据资源融合共享,率先在全省建成县级110社会联动中心,将民族事务纳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十联户”单元格12087个。在锦绣街道易搬点推行1名在职党员结对1名无职党员、1名无职党员结对多名搬迁群众的“1+1+N”治理模式,积极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群众安全感连续6年在毕节市排名第一。

“一张表”赋能基层民族事务管理。聚焦破解“基层反映统计报表过多、重复多头填报、数据共享难”问题,以推行村级基础数据“一张表”省级改革试点为契机,共清除涉村报表161张,较试点前精简了53.67%,实现23家部门共享指标2535个,极大提高了民族地区基层事务管理效率。

“一站式”提升民族事务服务效能。建立县乡村三级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机构,2023年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援助907件。设立30个乡镇(街道)364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化解各民族矛盾纠纷。完善村居民主议事决策机制,全面修订村规民约,推动各民族群众平等参与区域事务。建设民族团结食堂3个,集中操办红白喜事,增进民族团结,推进移风易俗。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置“7×24小时”政务服务窗口和“办不成事”窗口,2022年营商环境综合排名全省第5,推动民族工作社会化。(作者 高龙伟 系中共黔西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