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贵州黔西:盛景“融”在“花都”绘新图

发布时间:2024-04-07 10:49:36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郭翰 报道 通讯员林永立 胡静)近日,黔西市的“嗦粉”,一度成为地方网络热词,食客们三三两两,争相品尝着黔西“美食”,也品味着这座美丽城市的文化。围绕牛肉粉节的“美食+文旅”模式,各民族美好生活,成为了“牛经济”抒写“牛日子”品牌见证。众多民族品牌声名鹊起,万人“牛汤锅”、长桌“嗦粉”、百味“嗦粉街”、“福牛”巴士、“民族团结心向党.花开黔西石榴红”等众多品牌,以及文化活动也应运而生。做好一碗粉,扮靓一座城,讲好一方发展故事。发挥好民族团结的智慧内涵,见证和助推民族大团结,民族文化大放异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民族互融互促发展

当年,“全能大儒”王阳明先生走进黔西市,“心学理论”与“水西文化”相遇,便进行了一次文化的交流碰撞。民族间互融互促,形成了黔西市地域文化的一种“德化”力量,也成为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一个重要见证。此所谓“一部贵州史,半部在水西”,这种文明的交融,使得黔西市的民族文化,普照在西南地区一直熠熠生辉。

“穿越时空的文化,是一个地方真正源远流长的底蕴。”黔西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陈文蓉这样说,历史上,各民族互相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了解、增进认同,是需要一定的文化载体作为支撑。

黔西市准确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立足于深厚文化底蕴这个基础,文化精品层出不穷。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盐道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更是亮点纷呈。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传承、共同发展的精神内涵,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硬件”基础,深入浅出的挖掘,更是再现了各民族“三交”共融、共续中华文脉的地域典范。

推进共有精神家园构建

 “文艺可以通向人们的心灵,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会翻开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焕发活力生机。”黔西市化屋民族歌舞团团长何兰这样说道。

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毕节.黔西”文艺汇演现场,《同心共筑中国梦》、《锦绣蓝》、《水西谣》、《彝族魂》、化屋民族歌舞团的多声部民歌《阳雀声声在呼唤》等,得到了万人观众齐刷刷的掌声。《阳雀声声在呼唤》歌声起伏跌宕,宛转悠扬,天籁合鸣......让山水相依,风景如画的化屋村。成为了黔西市民族团结、文化多姿多彩的的聚焦地。

早年杨清安、王应仙就对地方独特的文化基因,进行了符合时代的发掘、整理、挖掘。特别是多声部民歌,在两位老前辈的手里,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地方“名曲”。多声部民歌曾在2000年获得过“全世界民间金奖”,各地获奖更是无数。

这样一个地方“活化石”,让化屋村这里声名远扬,让众多民族民间“品牌”,成为了走出大山,走进人们心里的艺术。

“除了多声部民歌”,“打鼓芦笙板凳拳舞”“蜡染、刺绣”都是黔西市化屋村链接各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纽带”,因为这些艺术和产业,我们地方文化,实现了平台更高、范围更广普及推广机会。共有精神家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述,更加有形有感有效。化屋民族歌舞团指导老师杨烨这样说。

呈现文化“交融”美

“一场歌舞晚会,可以凝聚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的情感纽带。增强民族认同感,架起各民族间的精神桥梁,都会发挥着积极作用。”杨烨这样说道。

黔西市围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主题,打造“五动融合”模式、“五领”创新框架、探索“示范廊带”助推农旅发展,立足省、市工作方法,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黔西样板。

一幅幅书画、一段段文字、一曲曲歌舞、一个个隆重的活动.....抒写的是地方生机盎然的风貌,却呈现地方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通过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一个个民族间鲜活的生动场景,让温暖的每一个瞬间,触发各民族间的相互协同,从而构筑起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黔西市各民族不断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让文化走出去,让经济搞起来,让民心融起来,呈现文化“交融”美,必将以昂扬奋进姿态,砥砺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