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屏南的稻田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从白凌到白玉,从南湾到厦地、前汾溪、柏源,金黄的稻浪裹挟着浓厚的稻香,沿着山脉、河流一路铺展,蓝天下的稻田与群山、村庄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田园画卷。
沃野生金,不负耕耘。2021年3月,屏南县发起“粮食安全屏南行动”,在全县范围推广“党员干部认领一亩田”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3年按照“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要求打造了“粮食安全屏南行动3.0版本”,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支持,今年共认领耕地3318.33亩,撂荒地复垦1088亩,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创新模式 荒地变良田
稻花香里丰收忙。连日来,在长桥镇柏源村的千亩梯田中,村民们在水稻间来回穿梭,熟练地收割、搬运、脱粒,在脱粒机“飒飒”声中,稻谷装满了一个又一个米袋……
柏源村千亩梯田始建于元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其中主体梯田1200多亩,世世代代哺育着柏源村人。2021年,在“粮食安全屏南行动”的号召下,曾经荒废过一段时间的柏源梯田重焕生机。2022年,柏源村种植水稻面积780亩;2023年,新增开垦撂荒地400亩,种植水稻及粮食作物1200亩,柏源千亩梯田品牌建设进一步深化。
屏南是一个典型的闽东山区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却因种植效益较差、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等原因,导致不少田地撂荒,成为无人问津的“芦苇荡”。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屏南该如何端稳粮食饭碗?
2020年,屏南县熙岭乡率先创新购米包地的方式,取得积极的社会影响。2021年,屏南县在熙岭乡开展购米包地的基础上,正式启动“粮食安全屏南行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认领一亩田”活动,以解决耕地抛荒问题,用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当年就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市民、社会团体、企业、公益机构以及屏南县党员干部等认领良田400余亩。
随后两年,屏南又相继推出了“粮食安全屏南行动”2.0、3.0版本,按照“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从认领到配送各环节流程。通过县属国企屏南八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全程参与水稻品种选育、种植管理、监督指导等方面工作,提升了产品品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了认领主体的认可度。
科技赋能 农户省心又省力
风吹稻田千层浪,机器轰鸣谷满仓。10月18日,在棠口镇白溪门片区的稻田,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轰鸣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金灿灿的稻田里来回作业,呈现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合作社共有100多亩地,往年人工收割时间都要半个月,现在用收割机几天就收完了,我们觉得很方便快捷,减轻了劳动力和人工成本。”屏南县兴农旺农业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林德说。
屏南县作为丘陵山区县,因为地块散乱小、耕地零星破碎,限制了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使用,为此,推广应用适宜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成为屏南县提升农业机械化的“必答题”。
为鼓励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开展,降低种植成本,屏南八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63万元,采取融资租赁形式购置插秧机、无人植保机、收割机等农机租赁给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其从事农机社会化服务。该项措施主要是解决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次性投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等方面的顾虑,加快培育水稻种植农机社会化服务力度。目前,全县共培育开展社会化服务组织4个。
稻谷收割后,需要经过烘干、低温干燥、加工包装等工序,才可抢“鲜”上市。屏南县引导现有种粮大户、大米加工厂积极申请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规范加工生产过程管理,保障大米品质。
前汾溪粮食加工厂就是其中一个。2022年起,前汾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牵头,积极响应号召落实“粮食安全屏南行动”,带动全村及周边村庄开荒种粮。但该村无加工、仓储、冷藏库等设备,周边村庄也无配备,前汾溪农业产业发展受制约。为提升村民从事农业生产信心,在多方支持下,2022年10月,前汾溪粮食加工厂(一期)建成,配备烘干、碾米、色选、包装等全套设备,并通过认证取得SC生产许可证。
跨界融合 走出发展新“稻”路
时值深秋,南湾村的风景,被金色填满。在秋阳的映衬下,一边是百亩梯田灼灼生辉,一边是保存完好的古老村落,黄墙黑瓦的古民居间还藏着一座座时尚民宿、艺术家工作室。
据悉,南湾村位于屏城乡西南方向,拥有千亩梯田资源。近年来,南湾村在返乡创业大学生邱桂敏的带领下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粮食安全屏南行动”,复垦荒地150余亩。
为支持南湾梯田开发,村中配套建设了观光栈道、高标准农田、村容村貌整治等项目,并通过开展农耕文化节、打造摄影基地、吸引新村民入驻等,探索发展文化旅游新模式,让古村重新焕发活力。
山区“沉睡”的土地被唤醒,催生出了发展新业态。屏南县结合水稻种植示范区,因地制宜探索研学、康养、农旅融合等新模式,不断提高水稻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形成更多乡村产业新增长点。
依托独特的古村和山水田资源禀赋,屏南打造了白玉不耕农场、南湾稻田摄影、柏源粮食安全教育基地、四坪乡村振兴研究实践基地等,开发了“古村稻乡”主题研学及农耕体验活动等,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摄影绘画、研学体验、乡村民宿等农文旅结合的新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及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提升粮食生产综合效能。
如今,田,还是那片田,却在“粮食安全屏南行动”的赋能下,惊艳换装。“巴掌田”变“连片田”,“望天田”成“高产田”,一季季沉甸甸的收获,牢牢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展现了“基本盘”的稳健力量。(通讯员 甘叶斌)
责任编辑:田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