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2年,成都市民政系统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厚植为民情怀,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多举措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持续提升幸福成都品质内涵。2022年成都民政十大民生实事全部完成。
“老有所养”让“夕阳红”生活更加美好
老年人在成都的晚年生活更加安全有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83个,老年助餐服务点位508个,为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照护床位5847张,开展居家上门服务47.6万余次,支持1万余户符合条件的空巢独居老年人家庭安装燃气报警器、智慧手环、智能门磁感应等智能居家安全设备。
“幼有所育”美好愿景正在实现
用爱与责任为孩子们撑起成长“守护伞”。打造市级未成年人保护示范镇(街道)15个,全市261个镇(街道)、3044个村(社区)均配备了“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全市已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9个。
兜底保障基础更稳更有力
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更加精准,更有温度。适度提高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增强困难群众及其家庭的风险抵抗力。2022年全市累计发放低保金7.56亿元、残疾人“两项补贴”2.42亿元、特殊群体儿童生活补贴3800万元,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530.62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2097.1万元、连续四个月发放价格临时补贴5147.58万元。
常态化巡访关爱特殊困难群体
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建设涵盖“9+1”类民政低收入困难人口的动态监测平台,监测人数达到30.2万余人,充分发挥“微网实格”机制,强化对特殊困难群体全覆盖巡访关爱。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线上线下心理咨询服务1.2万余次。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
持续推进基层民主协商提能增效
协商民主增共识,凝心聚力促发展。以项目化的方式开展基层民主协商类民生微项目7个。完成第二批20个小区(院落)民主协商提能增效创新试点,建立起协商主体多元、协商内容广泛、协商形式多样、协商技术更新、协商程序完整、协商成果有效、协商结果公开的小区(院落)民主协商治理体系。
打造“友善之城·尚善之都”城市慈善名片
携爱同行,涓滴慈善汇聚成大爱江河。全市现有注册志愿者290万人,志愿服务队伍2.9万支,慈善组织(含社区基金会)52家。打造慈善社区、慈善场景155个。共促成德眉资四地慈善社工事业同城化发展,推进成都都市圈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互动互促、共治共享。
构建“多元善治”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小力量铸就大能量,助人自助,传递温暖。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等重点服务对象,实施养老服务和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救助、精神康复等多领域社工服务示范项目15个。全市社工站(室)“四级网络”累计服务群众227.6万人次。实施18个省级社会工作服务试点示范项目。
婚事新办,为甜蜜减负,为幸福加分
两人一心共白首,让越来越多有情人“恋上成都,缘定蓉城”。锦江区、武侯区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全市婚姻登记机关以“更有温度、更具幸福感的婚姻登记服务”为目标开展婚姻登记“全市通办”“跨省通办”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办理婚姻登记18.8万余对,其中,全市通办4.7万余对,跨省通办1.1万余对。
架起精神障碍个体和残疾人回归社会的桥梁
让精神障碍个体和残疾人共享康养生活。全市共建成106个社区康复服务站点,累计向7.05万余人次开展7800余次康复服务,185名服务对象通过参与社区康复恢复自理。稳步推进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截至11月底,累计租赁康复辅助器具3万余件次,服务2.3万余人次。
推动社会组织汇聚新动能 展现新作为
暖心活动常开展,社会组织来助力。大力推动养老、助残、儿童关爱、救助等领域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多样化、精细化、专业化服务。全市首次招募培育品牌性、枢纽型社会组织60家,全年依法登记社会组织418个,吸纳1500余人直接就业。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23年,成都民政将围绕民生工作实际,努力让老人晚年更幸福、让孩子童年更快乐、让困难群众生活更温暖、让基层服务更暖心,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实际行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幸福成都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李振宇)
责任编辑:田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