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鱼”让村民分到了股金、挣到了薪金、赚到了租金;“一粒米”填满了红色粮仓,走出了一条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一窝土耳苕”磨出了熊猫面、苕粉和饼干,带动了500多户农户致富增收……
近年来,天全县政协首创“省市县政协委员‘双助’专项活动工作站”,将具有政协委员身份的农业专家、企业家等吸纳到工作站,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们的优势助力巩固脱贫、助推乡村振兴。“我们聚焦县委、县政府中心大局,彰显政协作为,以实际行动积极有序推进‘双助’活动落地落实。”天全县政协主席李家顺说,在助力巩固脱贫、助推乡村振兴活动中,天全县政协充分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人员优势,充分调动住县省市县政协委员参与“双助”工作的积极性,以创新精神和务实举措扎实推进双助活动走深走实。
企业帮扶 共享鱼池生“三金”
和煦的阳光打在碧绿的池面上,微风渐起形成一道道金光灿灿的波纹。水面下两三百斤的鲟鱼慢慢游动,尽情享受冬日的暖阳……11月24日,走进位于天全县思经镇的润兆渔业,在青山绿水间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共享鱼池”让游客驻足。
“天全空气优良天数达标率为97.5%,地表水水质保持国家Ⅱ类标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持续保持全省前三。”天全县政协委员、政协农业和农村委主任柳忠国介绍,天全县共有渔业养殖主体75个,水产养殖面积达990亩。
好山好水养好鱼。天全县冷水鱼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场2家。同时,天全县政协充分利用政协委员带头助,带动当地乡村振兴发展。
“我时刻牢记作为一名政协委员的职责,既是荣誉,更是责任,立足本职工作岗位,积极开展‘双助’活动,大力发展冷水鱼产业,推广‘共享鱼池’发展模式,不断做强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天全县政协常委、四川润兆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通过“共享鱼池”助力全县13个村发展,建设14口“共享鱼池”,2021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97万元。
按照“党政所想、群众所需、政协可为、委员所能”的原则,李军充分利用中省项目资金、银行融资、村民集资,各投入100万元建成4个共享鱼池,探索出“鱼池共建、鲟鱼共养、红利共享”的“三共”合作模式,实现“一池生三金”。
“共建鱼池分股金,每个入股村民平均获利937元;农民在园区企业务工,月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挣到了薪金;农户流转土地养殖冷水鱼,出租土地的村民能够获得每年每亩1200元以上的租金。”李军介绍,目前,园区企业在3个村流转了314户农户土地300余亩,建成标准化集约型现代流水养殖鱼池75口。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周边4个村170余名群众就业务工问题得到了解决,2个贫困村、182上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月平均收入3000元以上,实现从外出务工到在家就业的转变。
牛儿灯广场、水车广场、彩虹路……在当地,形成家家有花,户户有草,处处有景的美丽渔村本底。“目前,通过政协委员助力,已经培育精品农家乐3家,特色餐饮6家。”柳忠国说。
2021年,园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865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8.7%。
科技助兴 地里刨出“金疙瘩”
“再过一个月,就可以挖了,现在还在掐苕尖。”在天全县新华乡落改村,历来有种植土耳苕的传统,但土耳苕真正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还是最近几年。“如果没有贺忠群委员的大力支持,就没有雅苕产业的今天。”谈起回乡创业的经历,落改村支部书记、天全县雅苕种植“第一人”高永国就非常感慨。
近年来,在高永国的带领下新华乡雅苕产业迅速崛起,并辐射带动县内多个乡镇发展雅苕产业。对于高永国的返乡创业故事,已经在当地家喻户晓,但是对于高永国背后的贵人——市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贺忠群却了解的甚少。
落改村一直以来都以种植水稻、玉米、生姜等为主,经济价值和附加值并不高,且未形成产业化。高永国希望能回乡种植土耳苕,形成规模化产业,带动乡亲致富增收。
“4·20”芦山地震发生后,高永国回到家乡探亲,高永国看到邻居家的一株土耳苕丰收,挖了上百斤,在市场上卖了上千元。
“我当时就想返乡创业,对种植土耳苕产生了浓厚兴趣。”2015年,高永国回到落改流转270亩土地开始种植土耳苕,次年便喜获丰收。“感觉成功来得太突然。”
“两万多苗子全死了,一下就让我对之前的所有努力都产生了怀疑。”2017年,高永国的种植基地却遇到了难题,新培育的两万多株土耳苕苗子全部死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对所有的经验都产生了怀疑。”
就在高永国进退两难之际,天全县政协率先组建了省市县政协委员“双助”专项活动工作站,被吸纳到工作站的市政协委员贺忠群成了高永国的技术顾问。
最初,高永国认为土耳苕的老根保留着会对来年种植有好处,但是在实际中却刚好相反。在贺忠群的科学指导下,高永国不仅学会了如何育苗,还学会了如何选种、改良土壤和 如何施肥。
4月至11月,是新华乡落改村采摘“龙须菜”的好时节。“龙须菜”即雅苕尖。每年有长达8个月的时间,当地村民可以通过采摘售卖雅苕尖来补贴家用。“村民到我这里来务工,村民冯向兰一天掐苕尖就可以挣200元。”高永国说,每年他支付农民工工资就达到50多万元。
同时,在贺忠群的指导下,创新推行“雅苕+”套种技术,分季节在雅苕中套种辣椒、水果玉米等经济农作物,进一步增加土地附加值,并利用自身领办的合作社,统管统收群众种植的雅苕、收割的“龙须菜”和套种的经济作物,逐步带动全村发展“雅苕+”900余亩,促进400余人就业,实现村民户均年增收近2万元。
“我今年种的少,套种收入不到3万元。”村民周天成说,套种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还增加了土耳苕的产量,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品牌打造 二郎山下“稻谷香”
仁义镇,天全县粮食作物种植最集中片区,种植水稻的历史可追溯至1200余年前,并以“十八道水香稻”的“香谷米”而闻名。
在“双助”活动中,天全县政协大量吸纳市政协委员、川农教授双重身份的住县政协委员,依托川农大等科研机构,组建水稻、“水稻+”示范专家组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组,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联盟体系,建成水稻、玉米专家种植示范片100亩,重点推广宜香优2115、宜香优4245、川优3203、德香4727和本地特有贡米品种天全香谷米等优质高产品种,园区水稻种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支持专家组提升改良天全特色香稻品质和产量。组织植保、农机、种植、特产等涉农农技人员组建天全县粮油科技服务队,实施县、乡、村农业科技人员包村包片包示范制度,定期开展粮油巡查指导工作,做好田管和病虫害防治服务,提升科学种粮水平。
在众多的专家、委员中,市政协委员、天全县政协常委方勇围绕供销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
创新“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联合体+专业合作社+农户”为主的经营模式,重点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佣”、“农民(或集体经济组织)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样化组合模式,提升园区粮食生产组织化水平。今年,园区内水稻种植面积7000 亩 ,玉 米 种 植 面 积9000亩,大豆净种2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近3000亩,大春粮食播种面积较去年增长 10%以上。积极打通水稻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现农业服务“一站式”,建设全程机械化服务、育秧育苗、初加工、烘干、综合农事服务等全程社会化服务中心,为农业生产各环节提供社会化服务。
新华乡也是传统优质稻米产地,是红色粮仓的核心片区之一,全乡有稻田3000余亩。新华大米品质上乘,但缺乏品牌和包装,无法形成产品竞争力。方勇在与县供销社、新华乡永安村商量后,由农耕时代公司、天全县供销公司和新华乡永安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成立天全县新华乡永安村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针对新华大米,进行产品开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组织村民进行保护价统一稻谷收购,使用“二郎山”品牌,设计制作一批精美大米外包装,联系省内专业大米生产加工企业进行标准化加工。首批加工50000斤大米,通过抽检和送检,该批大米各项指标均达到一级米的标准。“二郎山”牌新华大米一经上市,各单位、企业、超市、餐馆踊跃订购,一周就销售告罄。并作为雅米代表,参加世界川菜大会,深受各界好评。通过这批大米销售,使稻农收入15万余元,村人集体经济增收3万余元,有力的推广了“二郎山”品牌。
方勇介绍,为更有力的推进粮食安全保障,提高产品质量,将由新华乡永安村供销社有限公司作为发起人,成立新华乡粮食种植合作社,计划吸收50名稻农入社,统一管护1000亩稻田,实现统一播种、统一管护、统一施肥、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价格、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等“八统一”,实现粮仓增收。
生态粮仓、生猪产业、食用菌、土耳苕、古道竹酒……在天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哪里有产业发展,那里就有政协委员“双助”的身影。(周代庆)
责任编辑:田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