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
昔日,客家先民“下南洋”,打破发展地域谋生计,创造了影响至今的“山海相连”客侨史。
今日,梅州全域“融湾区”,打破思想局限谋发展,描绘的是一幅“苏区融湾区”的振兴蓝图。
从谋生计到谋发展,变化的是时代机遇,而“善于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一脉相承。
从一年前的“按照湾区所需、梅州所长,借外促内,打造开放发展新格局”到今日的“全域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梅州寄予厚望并加以支持。
不因目标长远而有所懈怠,也不因过程漫长而回避责任,是梅州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有力回应。
回应背后,是苏区人民的感恩之心、奋进之力、实干之行。举全市之力团结奋斗,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梅州正全力打造革命老区对接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试验区、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先行区、苏区探索共同富裕样板区。
发展在先打开山门思则变
梅州花满城,冬景似春华。
冬日,梅州约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有城市生活之美,更有苏区发展之兴:2022年前三季度,梅州市工业和投资增速回升幅度均居全省第一,9月进口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梅州牢固树立工业强市,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在承前启后中谋求新的突破,全面激发内生动力促振兴。发展,便是第一要务。
2021年底召开的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可以说是一次重新审视梅州苏区发展的重要会议,重新定义这座广东唯一全域均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
会上,发展成为高频词,内生动力、苏区振兴、省际合作、产业升级、绿色发展成为热点话题。
横向来看,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印发以来,赣州市发展迅速,10项主要经济增长指标稳居江西省第一,龙岩市也跻身中国城市GDP百强名单。
“相比之下,梅州、河源等地处于落后位置,经济发展的韧性还需进一步挖掘提升。”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陈开枝说。
纵向来看,长期以来,发展不足、质量不高是梅州的基本市情,底子薄、基础差、起点低、后劲弱是制约梅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
在新的起点推动梅州新一轮的大发展,不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不更新观念,梅州要么原地踏步,要么缓慢进步。
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要求狠抓发展第一要务,梅州正视发展短板,不畏历史欠账,把发展思维打开,凝聚红色苏区绿色发展的共识,打破地域局限,将目光聚焦于苏区,面向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业缘相融的赣闽粤三省。
立足于苏区振兴省际合作,把握“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带来的机遇,这既是梅州市委、市政府对梅州发展的定位,也是梅州苏区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年来,梅州并不满足于打开山门。上下凝聚发展共识,梅州从苏区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着力将发展地域“边缘”变“前沿”,一张更大的蓝图也逐渐成形——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符合革命老区发展的大势所趋,符合梅州苏区振兴的发展之需。
11月10日,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召开。会议研究支持梅州老区苏区加快振兴发展的有关工作,明确提出支持梅州全域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
作为湾区中的新军,粤港澳大湾区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一个亮点,被视为未来全球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有望成为“金融+科技+产业”的全能型湾区。
诚然,“苏区融湾区”对于梅州来说,是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乘之者进,慢之者退。
“先行区建设是梅州未来发展的‘牛鼻子’,把这件事情办好,不仅能为梅州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可以发挥梅州作为粤闽赣三省交界及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桥头堡’作用、助力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梅州市委书记马正勇多次强调,梅州将面向湾区所需,立足梅州所能,推动苏区和湾区联动发展、合作共赢。
交通优先苏区湾区通则连
“11月26日起,我们就正式转入桥梁桩基主体项目施工和隧道洞口布置。”中铁二十四局集团新建瑞金至梅州铁路(广东段)RMSG-1标项目经理部三分部经理盖雄虎介绍,瑞梅铁路平远段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
苏区相连向湾区,交通不通难实现。
地处赣闽粤三省交界的梅州,是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其东部与福建省龙岩、漳州接壤,南部与潮州、揭阳、汕尾毗邻,西部与河源交界,北部与江西省赣州相连。
从地理区位来看,梅州无疑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支点。
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梅州当前面临的问题突出且明显——内部互联不充分、外部互通不便利。
一改往昔“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发展局面,正是梅州加快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的基础和关键。
时针拨回2019年10月11日,梅汕客专在苏区人民的热切盼望中建成通车,梅州就此实现“公路时代”到“高铁时代”的历史性跨越,与粤港澳大湾区、闽西、汕潮揭等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可这远远还不够,突破“从无到有”,梅州努力实现“从有到优”。
2个月后,梅州至龙川铁路顺利开工。按照规划,该项目建设工期4年,建成后与赣深、广汕铁路衔接,梅州市与广州、深圳中心城区之间将实现90分钟通达,与梅汕、赣深铁路衔接,可构建潮汕地区往赣州、南昌及更远地区的便捷高铁通道。
梅龙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远高于梅汕铁路的250公里时速。这换来的是通达时间大幅缩短,也意味着苏区与湾区将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
“缩短了与珠三角的距离,为我们引进优秀人才、开拓湾区市场有很大帮助。”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小鸽”品牌创始人陈伟波说。
梅龙高铁建设一路高歌,其他交通重点项目同样捷报频传。
9月30日,贯通赣南的瑞金至梅州铁路(广东段)在梅江区西阳镇申渡村规划的瑞梅铁路梅江特大桥北引桥东开工建设。项目计划工期4.5年,对完善赣粤地区铁路网和加强珠三角、粤东地区与中部地区间的交通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11月22日,作为广东省东北部南北货运重要通道的汕梅高速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计划通过4年建设,将现有的双向四车道改为双向八车道,进一步提升粤东北地区综合枢纽(机场、铁路、港口)集疏运通道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
打破地域局限,围绕建设省际区域性交通枢纽,打造粤闽赣联通拓展的桥头堡,梅州不等不靠,积极布局谋划、建设推进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截至2021年底,梅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48公里,密度为4.71公里/百平方公里,已经全面打通与河源、赣州、龙岩、漳州、潮州、揭阳、汕尾等市出省出海快速通道,内部道路网亦进一步完善。
随着梅龙高铁建设逐步推进,贯通赣南闽西的瑞梅铁路、梅州至武平高铁及大丰高速公路、梅州机场迁建项目加快推进,出海新通道华陆、大潮高速建成通车,苏区“融湾入海”的脚步不断加快。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印发的《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市助推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积极推进梅州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力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5小时经济生活圈”,将为梅州融湾发展再添新动力。
产业当先资源要素畅则聚
从3月28日正式封关运行,到9月27日进出口总值突破5亿元大关,广东省首个内陆型综保区、梅州首个国家级发展平台——梅州综合保税区交出了这样一份半年“成绩单”,对外开放平台作用初步显现。
“将企业从深圳整体搬迁到梅州综保区,正是看中了平台的政策优势。”望着高速运转的灌装生产线和厂房外繁忙的园区,广东希佰尼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纯超畅谈企业的发展蓝图,对企业在梅州的发展充满信心,“开拓国内新市场的同时,我们也在筹划产品出口东南亚的事宜。”
作为梅州苏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平台,梅州综保区现有落户项目21个,区内已集聚加工制造、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等各类企业,投资总额约5.6亿元,全部达产后年进出口额预计可达27亿元,将为梅州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高地,全市外贸保稳提质注入新动能。
毗邻梅州综保区的梅州国际无水港项目建设现场,路基、桥涵、房建、站改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预计年内全面完工,将与深圳盐田港、汕头港、潮州港等形成“海铁联运、山海联动”,成为粤东粤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现代铁路物流中心。
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梅州聚焦“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外溢效应,按照湾区所需、梅州所长,借外促内,打造开放发展新格局。
苏区对接湾区,苏区融入湾区,梅州深知唯有全面激发内生动力,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努力,才能把握机遇、顺势而为、扬长补短,变短板为潜力板。
于外,打好对外开放“突围战”。用好梅州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国际无水港等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创建省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示范园区,积极参与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于内,打好项目投资“翻身仗”。用足苏区政策红利、用好广梅对口帮扶力量,加速推进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交通、水利、能源重大项目。
内外联动,梅州优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借力广州对口帮扶力量,探索推广“广州总部+梅州基地”“广州研发+梅州生产”“广州孵化+梅州产业化”等产业共建新模式,加快科创能力。
“2022年,广梅产业园新引进信达泰森、龙宇二期、粤旺集团和蓬盛味业等打好粮食、快打粮食的项目16个,计划投资总额43.87亿元,计划固定资产投资约39.59亿元,固投比例超90%。”广梅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批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80亿元、年税收约3.3亿元。
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梅州既引进来,更主动走出去,在全市范围内选拔41名优秀干部,组建6支市级驻外招商队常驻“北上广深珠厦”等地招商,并明确市党政主要领导、市四套班子领导的招商任务,示范带动全市各级各部门形成“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的工作格局。
10月19日,捷报传来:驻厦门招商队成功引进首个项目——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落户大埔县城工业小区,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今年底动工建设,计划于2024年1月投产,2025年全面达产,年产值达20亿元,年税收贡献约1亿元,吸纳本地就业约1000人。
融合争先对标看齐干则兴
7月27日至28日,广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魏国华,广州市工商联主席、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耀铭率广州市民营企业考察团来梅调研考察。
9月1至2日,梅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崔毅一行赴广州考察,推进两地企业交流与合作。
11月11日,梅州市党政学习考察团到福建省龙岩市学习借鉴老区苏区政策运用、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深化两地交流合作,共同推动老区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
苏区与苏区,苏区与湾区之间的频繁交流互动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梅州注重主动先行,更注重融合前行。
紧扣打好“苏区牌”“客家牌”“融湾牌”,梅州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的互动,积极在政策运用、产业协作、交通互联、乡村振兴、文旅合作、生态共保、治安联防、人才交流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实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交通圈”“生活圈”。
“公司原本在广州市花都区,通过招商引资来到了梅州综保区。”麦威科技总经理支远翔表示,该企业主要生产电视机、显示屏等产品,销往非洲及南美地区,年产值约3000万元,是目前区内唯一一家可开展保税维修业务的企业。
支远翔谈及梅州吸引其投资的因素时说,“一方面梅州的租金较广州低一些,另一方面梅州相关部门的服务热情及时,让企业充分感受到了温暖。”
苏区+苏区,苏区+湾区,梅州深刻意识到并不能简单地叠加,更需要在融合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对标先进地区营商环境,梅州印发《梅州市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梅州市政务服务,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登记财产等短板指标实现突破提升,其余指标达到或接近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地区水平,跟上全省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步伐。
对标基础设施建设和机制体系建设,位于赣闽粤交界的蕉岭,早在一年前就开始探索推进,分别与上杭县、武平县签订“友好县”协议,积极构建区域创新链、产业链,在工业产业、金融商贸、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不到一年的时间,蕉岭县再次加码,动工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蕉岭片区)广东梅州蕉华工业园区北部发展区(广福)基础设施首期项目。
蕉岭先行先试是梅州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的举措之一。
对标找差距,学做法,取经验。近年来,梅州依托广州对口帮扶等力量,举全市之力加强与大湾区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引进一批短期有效益、长期可持续的产业项目,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专项债资金,谋划争取更多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范围,持续增强发展后劲。
“梅州是客家人聚居地,也是‘下南洋’起点地之一,大湾区有近500万梅州籍客家人。由于历史和区位等原因,优秀客商群体主要集中在深圳,这正是我行走向大湾区的逻辑基础。”梅州客商银行董事长刘元庆表示,将紧紧依托广深莞佛等地客家商会和客属团体,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摄影)
责任编辑:田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