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思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华赛的东方视角与国际摄影文化交流》一文,回顾了中国摄影人创办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的经历。毫无疑问,这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成功探索与实践。
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总是以不同的视角,反映人类共同的智慧和文明。
第七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评选发布会
影像反映事物记录历史的长期探索
2400多年前,中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墨翟(公元前468-376)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科学解释了光影原理。《墨经》是世界上最早对几何光学进行系统论述的典籍,涉及到影、小孔成像、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此后几十年,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观察到物体可见光和针孔成像并做出诠释。
人类在用影像反映事物、记录历史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然而直到1839年,法国的舞台艺术家达盖尔(l.j.m. daguerre)发明了能保留影像的“银版摄影术”,现代摄影术才正式诞生。
100多年来,摄影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催生了世界摄影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1957年,首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2005年,首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在中国深圳诞生。从此,世界摄影文化形成两个重要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一个在西方,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赛;一个在东方,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
中国新闻摄影与世界新闻摄影的交流始于荷赛创办的第一年,中国著名摄影记者吕厚民、侯波等45人的45幅作品参加比赛并入选展览。30年后的1988年1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中国日报社联合将荷赛30年获奖作品选引进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中国观众第一次集中看到了世界新闻摄影水准。当年10月,以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蒋齐生为团长、13人组成的中国新闻摄影代表团出访荷兰,在阿姆斯特丹展出《中国新闻摄影50年(1937—1987)。这是中国新闻摄影作品第一次集中在西方展示,同样引起了强烈反响。
时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席华赛组委会主席于宁
现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华赛组委会主席徐祖根介绍第十二届华赛获奖作品
华赛在与荷赛交流合作中迅速成长
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成功举办12届。每年大约有来自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位摄影记者和摄影师3万多幅作品参赛,成为世界最有影响的新闻摄影赛事之一。
2005年3月首届华赛在深圳举办,荷兰摄影家、荷赛基金会委员文森特·门泽尔出任华赛评委。此后,每一届华赛都邀请荷赛的一位评委出任评委,而荷赛也经常邀请华赛评委参评荷赛。世界新闻摄影的一流专家以其国际专业水准和高度负责精神参加国际赛事的评选。华赛创办以来,每一届都有荷赛评委出任华赛评委,曾担任荷赛评委会主席的阿根廷摄影家迭戈·哥德堡、美国《时代周刊》前图片总监米歇尔·斯蒂芬森和玛丽安·戈伦,分别出任华赛第四、第五和第八届评委,为华赛的成长做出贡献。
华赛以从容开放的国际化心态来观察世界。因此,实现中国新闻摄影价值观念与国际新闻摄影评判标准的协调、自主创新精神与国际先进摄影文化的统一,便成为华赛的不懈追求。华赛评委会13位评委中,历年外国评委一直占8个席位,5位中国评委中有一位由港澳台地区轮替;外国稿件参评和获奖数量分别约占70%左右;华赛的评选规则符合国际摄影赛事通则。华赛的国际化、专业化和公信力使它迅速成长为国际摄影文化的新品牌。
华赛一共举办了12届,我有幸担任第四届到第八届评委会主席,每一届同来自五大洲摄影专家共同评选世界各地数千名摄影师数万幅摄影作品。正如华赛组委会主席于宁所说,在短短几天的评选中,中外评委携手在缤纷的影像世界中畅行,对众多的佳作进行评说,以公正的眼光作出裁决,迅速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本来言语不通、肤色各异、素不相识的专家通过坦陈己见,切磋交流,加深了理解,建立了友谊。正是由于他们卓有成效的辛勤劳动,打造了华赛不容置疑的国际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使华赛成为世界新闻摄影大赛熠熠生辉的新品牌。每举行一次华赛,我们就交一批新朋友。这些朋友回到各自的国家和地区以后,把友谊的种子播向四面八方,使更多的人了解华赛,关心华赛,踊跃参加华赛。
第九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颁奖典礼在杭州举行
华赛在讨论和争论中取得共识
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不像奥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那样可以用比赛规则简单衡量,新闻摄影比赛既有尊重影像一般规律,又有不同价值观、不同意识形态背景专业判断上的差异。实践证明,尊重影像规律是重要的价值取向,一张照片打到投影上,没有文字说明,4秒钟决定取舍,就是看影像效果。在评委用表决器进行多轮表决过程中,越接近出奖、特别是越接近出大奖的时候,往往是讨论和争论最激烈的时候。
我曾在墨尔本“中华文化世界论坛”介绍华赛的东方视角和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引起与会专家关注。奥地利和澳大利亚专家在提问中关注华赛评选是否有争论、争论些什么问题。实际上,每一届华赛都有密集的讨论和争论,执行秘书黄文是最忙的角色。评委们总是耐心细致地对参评作品反复比较,彬彬有礼地倾听同行发言,直截了当地发表各种不同意见。评委发言有时演变为激烈的学术争论,这种争论既发生在中外评委之间,也发生在外国评委之间、中国评委之间。每到这时,评选现场的媒体记者都睁大眼睛,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一起对准焦点人物。我经常“宽容”甚至鼓励这种争论,因为争论得面红耳赤之际,往往正是评选出彩的时刻,不仅对一幅照片的取舍经过比较作出公正判断,而且争论中擦出的思想火花整理出来就是一段很有学术价值的文字。比如关于PS容忍度的争论,关于编辑过程中改变图片方向同图片真实性关系的争论,都涉及新闻摄影界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推动国际新闻摄影事业健康发展很有意义。
华赛组委会于宁、徐祖根、胡颖等研究确定,从第五届起将颁奖晚会改为简约而隆重的颁奖、首展典礼,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华赛论坛上。华赛论坛请国内外华赛金奖得主、摄影家和摄影理论家在论坛上面对面地与摄影工作者、摄影爱好者交流,拓展华赛的学术平台。华赛和荷赛已有多年友好合作,加大同世界著名摄影赛事的合作交流,努力争取华赛获奖作品到国外巡展,为外国评委和获奖者来华参加评选和领奖提供方便;以国外评委和获奖者为媒介,加强同国外摄影组织、媒体视觉中心、图片社、画报社联系,对于中国新闻摄影走向世界,进一步扩大国际摄影文化交流合作有着重要意义。
华赛审美取向人文诉求的东方视角
华赛所秉承的“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华赛所倡导的先进摄影理念,即“最开阔的新闻视野、最敏锐的洞察目光、最高超的摄影技巧、最快速的客观反映、最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历届华赛获奖作品,得到了中外新闻摄影界的广泛认同。但华赛在审美取向、价值观和人文诉求方面的东方视角,或与荷赛不尽相同。以2010年度的评选为例,荷赛年度新闻照片《割鼻女孩》反映了阿富汗少妇被塔利班丈夫割掉鼻子的惨剧,给人以震撼。华赛年度新闻照片《玉树痛别亲人》则反映了中国玉树地震灾害中一对年轻的藏族夫妻,在遇难亲属火花现场的悲伤。后者重在表现人在灾难中的命运与感受,给人更多思考。和平与发展是华赛永恒的主题,参赛照片着重表现当今世界诸多领域中的成就、冲突和解决矛盾的过程,表现人类生活的变化和进步,表现人的命运、情感、意志和力量。
在第八届华赛评选期间,我与执行秘书陈立群一道,同荷赛执行秘书、美国七人图片社首席执行官斯蒂芬·梅尔斯进行了一次具有广泛共识的交流。梅尔斯先生认为,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摄影大国,直接辐射亚洲和世界东方。东方的华赛与西方的荷赛遥相呼应,相互影响各成体系。他从一名深度参与荷赛评选的资深摄影人的角度指出,华赛有很大的国际推广的资本和空间,并介绍几十个著名摄影媒体和协会的联络名单与华赛共享,以助华赛的国际推广计划。华赛对和平与发展主旨的坚持奠定了人文关怀的基调,评出的作品体现的国际眼光和人性关注,显示了华赛作为一个立足东方的国际化赛事的独特角度。将华赛提升为世界顶级新闻摄影赛事,有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展示中国对外开放的国家形象,有助于传播和平与发展的价值理念。
历届国际新闻摄影(华赛)年度最佳和金奖作品欣赏
《地震中的母女》(母爱•地震) MOTHER LOVE IN EARTHQUAKE(年度最佳)
邹森 (中国 )
《地震中的母女》(母爱·地震) MOTHER LOVE IN EARTHQUAKE
2008年8月30日16时30分,四川攀枝花市、会理县交界处发生6.1级地震,造成36人死亡,675人受伤。图为消防官兵在倒塌的土墙下刨出两名罹难者的遗体。
马达加斯加反对派提出进驻政府部门新策略 UNREST IN MADAGASCAR
瓦尔特•阿斯特拉达(阿根廷)
马达加斯加反对派提出进驻政府部门新策略
2月16日,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两名马达加斯加反对派领导人拉乔利纳的支持者在一个掩体后面躲避警察的催泪瓦斯。马达加斯加反对派与政府的公开对抗始于去年12月,自今年1月26日大规模骚乱和2月7日拉乔利纳宣布出任“总统”至今,马达加斯加政治危机愈演愈烈。由于反对派坚持拉瓦卢马纳纳辞职、组建临时政府、提前举行大选等要求,两派阵营的首轮秘密会谈无果而终。
求救 Hanging on for Life
路透社 Adrees Latif(阿德里斯•拉蒂夫)
2010年8月7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受灾民众试图抓住分发救援食品的军方直升机。2010年7月下旬始,巴基斯坦部分地区遭遇特大洪涝灾害。
清洗遗失的面孔 Clean the photos in the disaster
Toru Hanai透儒•汉纳伊
2011年4月12日,在日本岩手县本州岛志愿者中心,一名志愿者正在清理一张家庭照片。
被打死的小女孩 a young girl who was killed
戈兰·托马舍维奇Goran Tomasevic
2012年8月15日,在阿勒颇北部的阿扎泽,一名男子在清除一个在叙利亚空袭中被打死的小女孩遗体旁的瓦砾。
震后余生 An Earthquake Survivor
王苡萱 Wang Yixuan
2013年7月23日,中国甘肃岷县人民医院,刚从地震中死里逃生的永光村19岁女孩宋旭霞独自坐在医院走道的临时病床上等待治疗,惊恐与不安写满她脸上。7月22日07时45分,在中国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此次地震伤亡重大,死伤者多为老人小孩。
最后一刻
瓦列里· 梅尔尼科夫
2014年7月2日,在乌克兰东部卢甘斯克的一个村庄,人们逃出空隙中被轰炸的房屋。
加沙的冲突 The gaza conflict
贝尔纳特·阿尔明Bernat Armangue
2012年11月18日,浓烟从加沙城上空升起。
欧洲难民之《彼岸》
波诺马尔维斯
照片中,一艘满载移民的土耳其巡航船抵达莱斯沃斯岛斯卡拉村附近。据了解,这艘土耳其船的主人曾将大约150个希望逃离土耳其的难民送往希腊海岸,后来,他却在土耳其水域被捕。•战争新闻冲突类
作者:赵德润(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孙宝现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