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红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如何让沉睡的乡土资源转化为生动的育人载体?面对这一时代课题,广西兴业县城隍镇的驻镇县政协委员们主动作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他们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智库作用,深度挖掘整合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牵头成功研发了“红色城隍”系列校本教材。这套教材的推出,不仅为乡村小学的红色教育注入了源头活水,更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城隍范式”,彰显了政协委员在基层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中的担当与智慧。
委员牵头,深挖乡土资源构建育人新体系
“红色城隍”系列教材的诞生,源于驻镇县政协委员们一次深入的调研。他们发现,当地的孩子们对本土的革命历史和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红色教育存在与生活脱节、形式单一的问题。为此,委员们将“推动乡土教育资源开发”确定为年度重点履职课题,组建专题调研组,多次走访震声楼、覃注礼故居等革命遗址,请教非遗传承人,系统梳理城隍镇的红色家底和文化瑰宝。在委员们的积极推动和协调下,汇聚了教育专家、一线教师、文史工作者等多方力量,经过反复论证与精心编撰,最终形成了涵盖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的系统性教材——《红色城隍真美丽》、《红色城隍匠心韵》与《红色城隍薪火传》。这套教材基于“物境感知—技艺体认—魂脉承志”的“四位一体”教育范式,构建了一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育人新体系,确保了红色基因传承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级进阶,科学设计引领学生阶梯式成长
系列教材的成功,关键在于其科学的顶层设计,而这正是政协委员们依托专业力量主导完成的。教材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三级育人阶梯。面向低年级的《红色城隍真美丽》,以“看山看水认家乡”为主题,委员们在编撰中强调“童趣启蒙”。教材将鹿峰山、龙泉洞等家乡景观化为“石宝精灵的魔法洞”等奇幻乐园,通过丰富的插图和活泼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物境感知”中建立与家乡的情感联结,点燃热爱家乡的第一簇火苗。 针对中年级的《红色城隍匠心韵》,主题定为“品食习艺传非遗”。委员们特别注重将红色精神与文化实践相结合,引入了城隍酸料、舞狮、鹩剧等非遗项目。学生们在制作麻饼时感悟“芝麻密布如革命火种”的象征意义,在练习舞狮时体会其与革命精神的共鸣。这种“技艺体认”的方式,让红色文化在烟火生活中变得可触可感。 为高年级编写的《红色城隍薪火传》,则聚焦“承志砺行担大义”。委员们系统梳理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的壮烈历史,将震声楼等革命遗址作为实景课堂,设计“缅怀覃震声”等深度研学课题,推动学生完成从“知史”到“明理”再到“立志”的跨越,最终实现“魂脉承志”的育人目标。
成效显著,“城隍范式”辐射四方获好评
在政协委员的持续跟踪和推动下,“红色城隍”系列教材已在城隍镇全线铺开使用,并配套了详尽的教案和实践活动方案,形成了“教材—教学—评价”的完整闭环。教材的应用带来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学生们从“不知英雄为何人”到能生动讲解本地革命故事,从对红色文化感到疏远到主动参与非遗传承。这一创新实践获得了师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好评,其影响力正逐步辐射至兴业县乃至玉林市的其他乡镇。
“红色城隍”系列教材的成功,是政协委员履职尽责、服务基层的生动体现。它证明,红色教育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可以深深扎根于脚下的土地。通过委员们的桥梁作用,沉睡的乡土资源被成功激活,转化为生动的育人载体。这三本教材,如同三级坚实的阶梯,在政协委员的精心设计与推动下,稳稳地引领着孩子们从认识家乡的山水之美,到体悟匠心的文化之韵,最终肩负起家国的时代之责,走稳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每一步!(图文:梁科勇 黄超 梁洪宇)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