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

五年攻坚,筑造新篇

发布时间:2025-09-30 14:05:3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在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市地标“小蛮腰”脚下的敏感地带,历时五年的广州地铁十二号线岭南广场站(现赤岗塔站)至赤岗站区间临时竖井工程已然竣工。自开工以来,中交一航局城交公司广州项目部团队奋战1800多个日夜,工程以“零事故、零处罚、零延误”的优异成绩完美收官。望着平整通畅的双塔路,眼前的景象不禁让人回想起五年来的攻坚之路,项目场地局限,又面临着高标准环保要求;施工场地仅14.4米×77.9米,堪称“袖珍工地”;作为十二号线唯一的暗挖隧道工程,需应对18米跨度的大断面开挖、37.6米深的基坑开挖,还要解决盾构机过矿山法隧道、开挖工艺受限、工期节点紧张等难题,这些“拦路虎”,都被项目团队一一攻克。

一、破局之道:以系统思维重构施工逻辑

面对横向宽14.4米、纵向长77.97米的“袖珍工地”,项目部跳出传统施工框架,构建起“设计-空间-设备”三位一体的破局体系。在围护结构施工中,结合现场实际,积极推动“局部地下连续墙改钻孔桩”的设计变更。经过参建各方多次研讨及专家论证,成功将临时竖井东侧5幅地下连续墙调整为钻孔桩+桩间旋喷桩,既有效降低了起重吊装风险,又减少概算超百万元。

空间利用上,项目部创新采用“垂直运输+水平接力”模式,通过竖井龙门吊与场内渣土车协同作业,实现24小时不间断出土,工效较传统方式提升30%。针对盾构过矿山法隧道时面临的超大断面开挖、工期紧张等问题,项目部通盘考量,得出岭南广场站占地小、地处敏感地带,不利于盾构机吊出的结论,因此积极推动盾构机从岭赤竖井吊出的变更。这一调整不仅解决了盾构机空推及工期难以保障的难题,还将36.8米的暗挖隧道改为盾构掘进,把最大开挖跨度从18米降至14.83米,大幅降低了施工风险,加快了施工进度。

二、攻坚之术:科技赋能破解地质密码

岭赤竖井所处岩层以含砾粗砂岩为主,岩层完整性好。但受限于开挖场地及方法,前期仅依靠机械开挖,每日进尺仅30cm,给施工带来巨大挑战。对此,项目部构建起“勘察-设计-施工-监测”联动沟通体系,综合各方意见后,创新采用“煤矸石爆破+岩石劈裂机+静态裂石”技术,中午实施煤矸石爆破,下午用岩石劈裂机作业,晚上进行静态裂石,在避免影响周边生产生活的同时,实现24小时不间断施工,每日进尺提升至150cm。

基坑支护中,项目设置5道混凝土支撑并开展实时监测,将变形严格控制在±3mm以内。后续暗挖施工,初步设计为CRD工法,施工图阶段调整为CD工法。而在竖井开挖中,揭露的岩面较详勘时抬高2m,且岩层完整性极佳——通过超前水平钻验证,RQD值达90%以上,其中一根岩芯长达3米,试验段监测数据稳定、隧道内无水。基于这些情况,经两次专家咨询,最终将开挖工法优化为台阶法。这些创新举措与精细化管理,不仅成功破解了地质施工难题,更显著提升了工程效率与安全性。

三、绿色之路:构建生态与民生共生体系

作为“绿色施工示范工程”,项目团队将环保理念贯穿施工全周期。扬尘治理方面,引进干式除尘风机配合自动喷淋系统,使施工场地扬尘浓度降低90%;自主研发的装配式隔音罩,通过双层隔音棉与分流式出风口设计,将设备噪音从110分贝降至55分贝,满足居民区夜间施工标准。施工初期,因竖井围蔽,周边商户客流减少,居民对夜间施工的投诉频发。项目部创新建立“三维沟通”机制,组建24小时联络群实时响应诉求,定期发布进度简报,对重点商户、居民开展“一对一”走访;通过党建共建与社区联合开展绿色施工环境巡查,美化施工围蔽,打造“花园工地”。通过与周边商户、居民的友好沟通,投诉量从前期每月10余起降至零,商户还主动为施工人员提供饮水便利,形成了“建设者-守护者”的良性互动。

四、收官:镌刻在地下的创新印记

历经五年攻坚,岭赤区间临时竖井不仅完成了区间隧道开挖、盾构接收等施工任务,实现了地表交通的完美恢复,更沉淀出4项实用新型专利,另有“大断面硬岩复合开挖技术总结”还荣获中交集团优秀技术总结,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当盾构机从竖井平稳吊出,当艺洲路恢复往日车水马龙,这座深埋地下的“钢铁堡垒”,已成为地铁建设中的生动注脚,为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注入了持久动力。(潘力福)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