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安徽医科大学“乡遇”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走出象牙塔,踏进了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汤家汇镇。七天时间里,这群“准医生”不仅在乡村开展义诊、宣讲、调研,更完成了一次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走入现实的深度体验。他们面对的,不再只是课本上的病例和流程,而是一个真实、复杂、却又充满温度的基层医疗现场。
在镇中心卫生院,朱贤稳院长和付春梅副院长带着同学们参观各个科室,从内科、外科到中医科、精神康复科,基层医疗服务的不断完善令大家惊讶,但也看到了现实的局限:医护人员紧缺、村民健康意识薄弱、慢性病高发且控制率低……“原来,‘健康中国’的最后一公里,是要靠这些基层医生一步步走出来的。”团队成员林晨曦说道。
图为实践团在汤家汇镇中心卫生院参观 供图:颜润
更触动他们的,是一次特殊的访问。他们探望了一位患癌的村民,倾听家属讲述求医的艰辛与坚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技术,陪伴与倾听成了那一刻最有效的“处方”。“我才明白,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我们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成员徐恬感慨道。
图为实践团探望病患家庭 供图:王雅琪
如何把专业的医学知识“翻译”成老乡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是这次实践的又一重挑战。在健康集市上,同学们巧妙设计八大互动摊位,把“BMI”“膳食指南”“两癌筛查”这些陌生词汇,变成了“投中健康圈”“趣味分类游戏”“手工愿望树”。一位老奶奶玩完游戏后笑着说:“原来少吃咸的、多走动就是在防病呀,这个我记住了!”那一刻,团队真正感受到了知识落地的成就感。
图为实践团在当地红星广场开展健康集市活动 供图:王玲
七天下来,同学们黑了、累了,但眼里有光了。他们看到了基层医疗的真实面貌,理解了政策背后的民生重量,也更坚定了自己作为医学生的使命。“我们作为医学生,未来不仅要当技术好的医生,更要当有温度的健康守门人。”团队成员张喜悦在总结会上分享道。
正如他们在实践日记中所写:“这一周,我们读懂了比书本更厚的中国。”从课堂到乡间,从理论到实践,安医大学生在金寨的这场“乡遇”,是一次专业的淬炼,更是一次青春的扎根。(文/曹琪 王玲 王雅琪)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