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

探蒲城古韵承薪火,青年实践续华章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系暑期“三下乡”活动解锁文化传承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18 16:27:1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七月暑盛,青春如歌。为追寻历史的足迹,传承文化的薪火,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数字经济与数字技术系的青年学子在王萌、高莹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蒲城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开展以“探蒲城古韵,承文化薪火”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触摸历史中感悟文化厚重,在聆听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交出了一份青春担当的文化答卷。

初见:博物馆里的千年对话,触摸历史的温度

7月9日的蒲城,晨光柔和,实践团的同学们踩着轻快的脚步走进蒲城县博物馆。馆内陈列的一件件文物,都带着岁月的温度——讲解员轻声讲述着蒲城从古至今的变迁,同学们凑在展柜前,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敬畏。那些见证过历史变迁的展品,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悄悄在大家心底种下了守护传统文化的种子。

图为“探蒲城古韵,承文化薪火”实践团队在蒲城县博物馆参观学习 赵冲供图

追寻:红色场馆中的精神洗礼,传承先辈的信仰

7月10日,实践团的脚步迈向了王鼎纪念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与包森故居。

图为“探蒲城古韵,承文化薪火”实践团队在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内合影 武俊紫供图

走进王鼎纪念馆,墙上“以身许国”的字样格外醒目,同学们静静聆听着这位清末名臣的故事,当听到他为国家命运奔走的细节时,有人悄悄红了眼眶;在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为国捐躯”的壮烈往事被一一诉说,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像一束光,照亮了同学们的心房;来到包森故居,泛黄的照片,陈旧的衣物,默默讲述着将军的革命历程,大家驻足良久,仿佛能透过这些物件,看到先辈们奋斗的身影。

图为“探蒲城古韵,承文化薪火”实践团队在包森故居前合影 高莹供图

这天的红色之旅,没有激昂的口号,却让革命先辈的精神悄悄融进了同学们的青春誓言——以后要像他们一样,坚守理想,担起责任。

深悟:时光与英雄的交织,筑牢爱国的根基

7月11日,实践团的脚步继续前行,先后走进林则徐纪念馆和蒲城时间博物馆。在林则徐纪念馆,通过场景复原、实物展示和多媒体互动,成员们详细了解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以及他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关注民生的事迹。

图为“探蒲城古韵,承文化薪火”实践团队在林则徐纪念馆参观学习 蒋雅妃供图

随后,实践团来到蒲城时间博物馆。这里没有波澜壮阔的英雄事迹,却记录着一群普通人因“326工程”而彰显的家国情怀。通过老照片、旧设备和文字资料,成员们学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蒲城人民为国家授时事业默默奉献的故事。

图为“探蒲城古韵,承文化薪火”实践团队在蒲城时间博物馆参观学习 杨涛供图

探访:非遗工坊里的匠心坚守,激活传统的活力

7月12日,实践团的目光聚焦到蒲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椽头馍上。走进宋记馍坊,一股麦香扑面而来。

图为“探蒲城古韵,承文化薪火”实践团队在宋记馍坊参观椽头馍工艺制作现场 王萌供图

“做椽头馍讲究‘三揉三醒’,每一步都不能马虎。”宋记馍坊椽头馍非遗传承人宋师傅一边演示,一边向成员们介绍,“从选料到成品,要经过十多道工序,少一步都不行。”实践团成员们跃跃欲试,纷纷上前体验。

图为“探蒲城古韵,承文化薪火”实践团队与椽头馍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 赫慧聪供图

随后,实践团走进椽头馍博物馆和相关企业,了解椽头馍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图为“探蒲城古韵,承文化薪火”实践团队在蒲城椽头馍博物院参观学习 张栩菁供图

在博物馆里,从古代的蒸制工具到现代的生产线,从不同时期的椽头馍样式到相关的文化故事,这些陈列全方位展示了椽头馍的发展历程。成员们听后深受启发,纷纷表示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非遗的传播与推广贡献力量。

图为“探蒲城古韵,承文化薪火”实践团队走访企业调研合影 杨涛供图

助力:田间地头的实地调研,践行青年的担当

活动期间,实践团还走进蒲城的酥梨种植基地,开展乡村振兴调研活动。实践团成员们认真记录下果农的困惑,结合自己所学的数字经济专业知识,为果农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利用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通过短视频宣传蒲城酥梨等。“乡村振兴需要我们年轻人的参与。”团队成员表示,“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地方经济发展出一份力。”。

图为“探蒲城古韵,承文化薪火”实践团队在酥梨基地走访调研 武俊紫供图

结语:实践路上的成长收获,续写传承的篇章

“三下乡”活动转瞬即逝,当实践团成员们回望这段旅程时,心中满是收获与感悟。从博物馆里的历史触摸,到红色场馆的精神洗礼,从时间博物馆的时光感悟,到非遗工坊的匠心体验,从田间地头的乡村调研,每一处足迹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每一次体验都带来了成长的蜕变。

探蒲城古韵,是一次历史与青春的相遇;承文化薪火,是一场责任与担当的接力。这个夏天,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数字系的“三下乡”实践团,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用行动诠释青年担当。而这场关于传承与成长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王萌 高莹)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