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精神既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高校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历经六十多年的岁月砥砺,焦裕禄精神依旧熠熠生辉,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深刻的育人价值对高校的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是高校实现根本任务的重要指引。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聚焦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焦裕禄精神内蕴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丰富内涵与高校“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价值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完全契合的。高校的立德树人需要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的作用,需要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需要推进“课程思政”,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需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焦裕禄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引领和实践指导。如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本质是讲道理。无论是《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等章节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章节,焦裕禄精神都是弥足宝贵的教学素材,是讲深讲透讲活道理的活水源泉,能够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教学内容,引发“心向往之,行亦趋之”的理论认同与行动自觉,从而极大地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再如“大思政课”,强调理论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无论是开封大学开展的《开封红色记忆》之“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课堂叙事式教学、焦裕禄纪念馆开展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验式教学,焦裕禄干部学院开展的“您好,焦裕禄”平台情景式教学还是省内多所高校参与的“寻访总书记足迹,牢记领袖嘱托”“强国复兴锦绣图,豫有引力青年行”“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及“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优秀短视频展播等网络延展式教学,焦裕禄感人至深的事迹故事与焦裕禄精神的思想伟力的立体呈现,都使得“大思政课”更加鲜活生动,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入耳入心。此外,开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也是如此,把握“时”“势”“事”,将焦裕禄精神有效融入其中,既为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提供了丰富素材、鲜活元素,也通过“春风化雨”和“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实现了“有质而无形”的教育成效。
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是高校提升思政引领力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我们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更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高校的思政引领力包含了政治领导力、思想指导力、理论感召力、精神支撑力、价值凝聚力与目标导向力等要素,体现在高校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思政课建设等方面。无论是党建工作的补钙壮骨、思想政治工作的固本强基、意识形态工作的培元守正、校园文化建设的凝心聚力还是思政课的培根铸魂,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焦裕禄精神精神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强化了高校思政教育引导人、培育人和激励人的功能与底色,增强了思政引领的凝聚力、动员力、说服力和感召力。焦裕禄精神中的“亲民爱民”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始终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艰苦奋斗”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体现了英勇斗争的意志品质;“科学求实”体现了尊重规律的实践品格,体现了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迎难而上”体现了知难而进的担当意识,体现了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则体现了公而忘私的崇高境界,体现了克己奉公的道德情操。这些都是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重要精神宝库和理论优势。这种引领力的提升不仅仅展现在焦裕禄精神的的深远影响,更展现了焦裕禄精神实践推动的巨大功能。如今的兰考,之所以变成了“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就在于在焦裕禄精神的引领下,这里站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焦裕禄”,他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在山野丘壑之中做出了锦绣文章,创造了发展奇迹。因此,高校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既不仅有助于高校组织、动员广大师生,发挥其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的作用,而且有助于教育、激励师生,以焦裕禄为榜样,积极践行和弘扬焦裕禄精神,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致力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
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是高校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话语体系的关键在于“中国自主”。习近平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要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高校在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理论导向、价值取向、实践指向时,在开展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以及储备性研究时,一定要看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基于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而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精神追求和价值目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要意识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之所以在人类社会与中国的重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在于其不断地、科学地回答了时代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认识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自主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所作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焦裕禄精神是“两个结合”的重要体现,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体系建构提供了不竭源泉和厚沃土壤。2014年,习近平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大家来这里学习,要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作为高校尤其是我们河南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要思考一个问题,焦裕禄精神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体系建构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思想元素和精神宝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精神支撑。在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体系的过程中,发挥其作用,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如何体现焦裕禄精神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人民性?对此,我们要把构建焦裕禄精神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举措,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学理性体系化研究。同时,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根据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对焦裕禄精神进行多元形态、多种样式和多样话语的创造性阐释、创新性发展。牢牢把握发展最需要、现实最紧迫、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加强调查研究,从焦裕禄精神中萃取思想精华、汲取治理智慧、传承文化基因,培根铸魂、明理增信,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从人民群众鲜活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把握时代脉搏、回应现实需求、提炼研究课题,释疑解惑、述学立论、聚焦深钻、建言献策,用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的话语体系赋予焦裕禄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不断激活其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高校应将焦裕禄精神融入到立德树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体系、提升思政引领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全过程,通过课堂教学、思政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科学研究等多种途径,让焦裕禄精神在校园中落地生根,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
(开封大学 常素芳 本文为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2024年职业教育教研教改课题:职业院校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新格局研究(JZJG25099)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