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

开学季心理挑战,上海星晨儿童医院多学科助力孩子顺利“心理返校”

发布时间:2025-09-17 11:22:1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各地开学已有两周多,学生们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生活,家长们也开始关注孩子经历一个暑假后的健康状况。相比于近视、龋齿等“看得见”的健康隐患,焦虑、情绪波动、学习压力和社交不适这些“隐形困扰”往往更容易被忽视,成为新学期孩子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数据显示,我国6-16岁学龄儿童中,精神障碍患病率已达17.5%,而得到专业诊断与治疗的比例不足20%。与生长发育和体格检测相比,心理状态没有“标尺”可以一目了然,很多时候只能通过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去捕捉信号。这让不少家庭即便察觉异常,也难以及时判断是否需要专业帮助,往往耽误了最佳的支持时机。

开学季,心理适应问题为何易被忽视

“每年开学第一个月,都会接诊不少情绪波动明显的孩子。”上海星晨儿童医院执行院长、复旦儿科专家贡海蓉介绍,在医院开展的“开学季心理公益筛查”中,有不少孩子被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或情绪适应问题。他们极少直接说“我很焦虑”,而是通过一系列行为释放“求救信号”:夜晚辗转反侧、慢性咳嗽、反复腹痛、突然爱发脾气或沉默寡言,看起来精神不佳。

专家根据门诊经验指出,开学季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分离焦虑,多见于低年级学生;二是学习压力引发的情绪不稳,中高年级学生易出现睡眠紊乱、学习不专注、烦躁等;三是社交适应困难,尤其是转学或升入新年级的孩子,容易感到孤立或紧张。有些情况严重的孩子,甚至需暂时休学调整。

“家长常被表面症状迷惑。”上海星晨儿童医院业务副院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医师邱亚峰解释,“这些问题易被误认为是生理不适,孩子辗转于消化科、呼吸科、神经科等科室,但检查结果往往都正常。正因此,识别这些‘看不见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非常关键。”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心门诊

专业干预+家庭协作:多学科助力孩子“心理返校”

为协助孩子实现心理上的“顺利返校”,上海星晨儿童医院开展了“开学季心理赋能”系列公益活动,通过多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家庭提供专业心理支持。线上每周开展“互动支持空间”与“开学适应”专题直播;线下组织“心理专家面对面”沙龙,增强互动,为家庭提供更深入交流的机会。

一位家长反馈:“专家传授的方法很实用,比如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信号、与孩子的沟通技巧。不仅学会了帮孩子的方法,自己的焦虑也缓解了,更有信心和孩子应对新学期的挑战。”

针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上海星晨儿童医院也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覆盖从早期识别、系统评估到干预与康复的全过程。

医院设立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专门面向18岁以下人群,重点关注情绪与行为问题干预。汇聚心理科医生、儿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社工等多学科团队,通过标准化测评、临床访谈及家庭评估,多方面了解孩子的学习、社交及情绪状况,并经由多学科团队联合探讨,确保干预方案科学且贴合个体需求。

医院心理科突破传统模式,特别设计了青少年星光日间疗愈中心及心理科门诊(涵盖精神科评估诊疗、心理测评、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医院坚持“避免标签化”,所有干预均以保护孩子自尊为前提,让孩子在自然交流中获得支持。

音乐疗愈室

生物反馈治疗室

神经调控治疗室

对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孩子,康复科的加入让干预更全面。通过语言、作业、感统等康复训练,帮助孩子在心理治疗之外提升学习与生活功能。例如,部分存在专注力困难(或因焦虑导致注意力下降)的孩子,可以在康复训练中逐步改善学习专注度,重新找回自我效能感。

感觉统合训练室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往往需要一个稳定的治疗团队持续支持。医院注重“医-教-家-社”协同,邀请家长参与辅导、与学校心理老师保持沟通。团队由医生、心理治疗师、家庭治疗师、康复治疗师、社工,甚至学校老师组成,从神经发育多样性、情绪心理状态、个性特质、学业能力及家庭学校环境等多维度进行评估与干预,帮助孩子重建自信与安全感。当然,对于更为独立的青春晚期青少年,则鼓励其逐步与家庭分离,在学校与社会中探索自我、确立定位,逐步完成自我认同的过程。

“心理健康不是短跑,而是一段陪伴的旅程。”上海星晨儿童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林光耀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及时的筛查和干预,不仅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开学关,更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面对压力与挫折的韧性。”

开学季,孩子们迎来的不仅是新学期的课程与考试,更是一次心理适应的“大考”。上海星晨儿童医院正通过个性化干预和多学科协作,探索一条兼具专业性与温度的心理健康服务路径:让孩子不仅身体健康,更能在心理上茁壮成长。(王一涵)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