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东省陵城区于集乡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创新机制、下沉服务、精准发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风险消弭于萌芽,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让群众感受到治理的温度与力度。
建强工作阵地,让矛盾有处“说”
“以前遇事不知道找哪儿,现在家门口的综治中心就能说清事儿、解难题。”这是于集乡群众对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直观感受。
于集乡综治中心自2022年12月建成以来,便成为服务全乡2.2万名群众的“矛盾终点站”。200平方米的空间里,一楼设综合受理、信访办、司法所等5个常驻窗口,二楼设法学会工作站、分析研判室、“老宋调解室”等4个功能室,网格、信访、热线等部门整建制入驻,派出所、司法所派员常驻,通过“常驻+轮驻+随叫随驻”模式,实现矛盾纠纷“一口受理、多元化解”。
中心规范登记、受理、分流、交办、调解和研判等程序的标准化流程。在无差别受理窗口统一建立登记表,对于符合调解范围的矛盾纠纷,由中心牵头快速组织调解团队引导群众就地化解;对于调解未果以及诉求人坚持走其他程序的,经中心研判后引导群众走信访、仲裁、诉讼等流程,实现“一站式”受理、“一套班子”办理、“一个结果”共享。
今年以来,于集乡综治中心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175件,按时办结率和群众满意度均达100%。
创新调解方法,让难题有人“管”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赔偿款,多亏了综治中心的同志们!”于集乡苏庄村的苏大爷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不久前,苏大爷的家属务工时意外受伤,与雇主就误工费赔偿问题僵持不下。乡综治中心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多元化解机制,指派调解员介入,讲法规、疏情绪,邀请司法所解读法律责任。经过3次面对面调解,双方当场签订协议,僵局顺利打破。
这正是于集乡“1+4”联调工作法的实践——1名当事人由1名专职调解员、1名法律专家和至少2名支部书记组成“金牌调解员”队伍,以过硬的专业度和将心比心的耐心纾解,迅速化解矛盾纠纷。今年以来,运用该工作法已成功化解劳动争议、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纠纷问题48起。
针对物业纠纷这一“老大难”,于集乡创新“三字三端”调解法:突出“快”字抓前端排查,网格员定期走访掌握潜在纠纷问题;突出“实”字抓中端化解,中心研判会商推动双方达成共识;突出“全”字抓后端回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满意度评价,确保物业管理服务提升。
“综治中心不是简单‘和稀泥’,而是把群众的事挂在心上,用高度负责的态度,帮助我们老百姓解决问题。”于集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综治中心主任芦风说。截至目前,中心共受理物业纠纷68件,较去年下降近40%。
加强队伍建设,让治安有得“防”
为下好社会治安防控“先手棋”,于集乡充分发动网格员、人民调解员、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单位内保等群防群治力量,组成425人的“平安守卫队”,广泛开展入户走访,法治宣传、治安巡逻、矛盾调解等活动。今年以来,协助民警处理突发事件23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18起,救助群众18人。
在田间地头、胡同楼道,有38名网格员身穿红马甲在辖区中奔走忙碌。于集乡充分发挥网格员队伍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持续开展社会稳定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以村为单位,及时掌握报告重大矛盾、重大事故,深入挖掘隐性矛盾纠纷,建立工作台账,解决一起、销号一起。
此外,于集乡深化“网格+”融合治理模式,“网格+社区民警”,采取日常实地走访、入户排查、现场核实等方式,深入摸排各类不稳定因素,对九小场所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检查,做到全覆盖、无死角;“网格+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对象定期走访帮扶,进行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网格+教管会”,为闲散青少年建立“一人一档”重点管理;“网格+精防人员”,常态化面访精神障碍患者,落实心理安抚、生活帮扶等政策措施。于集乡通过不断织密治安防控网络,连续8年“零”命案、无极端案事件发生。(通讯员潘琰琰 安冉冉)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