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智传非遗,科助文兴”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满怀热情奔赴肥西县高店镇中心学校。他们将专业所长与地方特色结合,开设科学课堂、非遗课程、走访调查与村史整理等实践活动,探索文化传承与教育帮扶的多重路径,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书写青春担当。
支教课堂:寓教于乐,启智润心
团队开设多元化课程,科学课上,学生们通过“节约用水与水净化”实验,亲眼见证浑浊的水逐渐变得清澈,直观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环保与微塑料的专题讲座,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出发,思考环境保护与绿色未来。在作业辅导课中,队员们耐心地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巩固语数英基础知识,提升学习信心。美育课堂同样精彩纷呈: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孩子们在巧手间勾勒出对生活的美好想象;扇面绘画让传统与创意交融,粮食拼贴画则让他们在稻谷与玉米粒间,体会劳动与美学的结合。知识与兴趣并行,课堂上读书声与欢笑声不断,学习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
成语故事小课堂 吴爽慈 摄
植物拓印画瞬间 刘若涵 摄
非遗融入:传统焕新,活态传承
在三河羽扇的体验课上,孩子们跟随队员描绘扇面,从线条到色彩,学习羽扇背后的悠久工艺。羽扇轻摇,不仅带来清凉,更承载着三河古镇的文化记忆。
皮影戏课堂则最受欢迎。伴随灯光亮起,幕布上栩栩如生的人物登场,孩子们第一次近距离感受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队员们带领孩子们尝试操纵皮影,讲解光影变幻的原理,也讲述“忠义、智慧、勇敢”等故事内涵。一个个跃动的影子,不仅让孩子们眼前一亮,也在他们心中播下传承的火种。
这些非遗课程,将抽象的文化记忆化为可触可感的课堂体验,成为孩子们了解传统、认同文化、增强自信的重要契机。
三河羽扇非遗课堂 吴爽慈 摄
村史采撷:寻根问源,赓续文脉
在课堂之外,团队深入村落,走访年长村民,聆听口述故事,记录乡村发展历程。从古桥的修建到学校的变迁,从农耕方式的改良到乡村风俗的传承,老人们娓娓道来的回忆,既是村落的历史缩影,也是乡土文化的鲜活见证。团队带着对村落的全新认识回到课堂,与孩子们交流村落的历史,通过这一过程,团队希望唤起更多年轻人对家乡的认同感,让文化血脉在代际之间不断延续。
一次支教,一次传承,一次走访,都是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合工大“智传非遗,科助文兴”团队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守护文化,为乡村教育与文化振兴注入青春力量。(文/图 范焯宁 胡康文淇 王思然 周湑兰 陈雨阳)
团队与孩子们的合影 刘若涵 摄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