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百年,‘工’志承辉”党史学习实践团聚焦工人运动历史,以“红色资源传承+青少年党史教育”为主线,深入走访工人运动纪念馆与红色工运旧址,系统梳理中国工人阶级从觉醒、抗争到发展的百年奋斗历程。团队通过制作图文故事等网络传播内容面向中小学生推送,推动工运精神与党史知识入脑入心,厚植爱党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少年中赓续传承。
一、凝心聚力,筑牢团队根基
1、队徽设计凝团魂
队徽中,人物高举带有纹理的卷轴,象征着工人阶级在百年历程里,对工人运动历史的铭记与传承。红色作为主色调,既代表着工人运动所蕴含的热血与激情,也彰显出红色工运精神的鲜明底色。人物身上的波浪纹,呼应“‘潮’涌百年”,寓意工人运动如浪潮般,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奔涌向前,而“工”志承辉,正体现于工人阶级凭借对历史的深刻认知,传承红色基因,让工运精神在新时代持续闪耀光辉,激励着更多人从工人运动历史中汲取力量,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2、架构搭建稳基石
在此次项目中,团队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分工,为后续的调查以及探索提升路径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二、精谋细划,筹备调研事宜
1、线上问卷调研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初高中生对与党史的了解程度与认知感受,我们根据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教师和家长精心设计并发放线上问卷。
通过对87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团队形成了1500余字的问卷调研报告,我们发现,中小学生对工人运动历史的认知基础良好,社会对其教育价值的认同度极高,但“认知浅层化”“供给碎片化”“形式单一化”仍是突出问题。
2、线下访谈
团队开展线下访谈,与中小学生面对面交流。通过访谈,团队成员们形成了访谈报告9000余字,使团队更全面地把握了初高中生对工人运动相关历史的了解程度与认知感受,为后续开展更贴合青少年需求的党史教育、推动工运精神与党史知识入脑入心,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
3、踏访旧址,追寻红色足迹
团队成员们怀着崇敬之心,踏上实地走访红色工运旧址的征程。
走进一处处承载着工人运动记忆的旧址,斑驳的墙面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往昔工人阶级抗争与奋斗的故事。在这里,大家仔细端详着留存的旧物、文献,那些记录着工人运动历史的字迹与物件,将大家的思绪拉回那段热血激荡的岁月。每一处旧址都是一座鲜活的历史课堂,让团队成员真切触摸到工人阶级从觉醒到抗争、不断发展的奋斗脉络,深刻感受到红色工运精神的厚重与力量,为后续更好地传承红色工运精神、开展青少年党史教育积蓄了宝贵的精神养分。此次实地走访共形成九千余字的调研报告。
4、深挖细研,推动成果转化
1.教案精撰“巧”构思
团队充分挖掘红色场馆所蕴含的丰富资源,依据不同时期的工人运动历史,精心制作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案。
在教案设计过程中,高度注重融入互动性与实践性内容,通过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调研等环节,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对工人运动历史的理解和感悟,提升相关主题教育的实际效果。
2.文创深掘“妙”设计
本系列文创设计与绘本,巧妙融合历史事件与现代创意。文创产品如票根、帆布包、卡套等,以生动插画再现“五卅运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等红色历史场景,让历史可触可感;绘本则用细腻笔触与文字,讲述工人运动,带领读者穿梭于历史长河。通过“巧”构思,将红色记忆以新颖且贴近生活的形式呈现,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与传承,也为大众打造出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体验,助力红色工运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3.新媒宣传“广”传播
为了拓展工人运动历史与红色工运精神的传播维度,“‘潮’涌百年,‘工’志承辉”党史学习实践团聚焦短视频平台,打造专属账号,用心制作图文笔记,展示红色工运旧址实景、分享参观照片、历史故事以及成员实践感悟。
这些作品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互动,本账号相关话题累计收获超9万播放量,获赞与收藏1600余次,有力增强了此次实践活动与红色工运文化的传播力。
4.长期合作意向书及感谢信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积极搭建多元合作桥梁,与学校、社区等主体展开深度且富有成效的合作。
团队深入挖掘各方潜在的资源优势,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助力项目发展。凭借着专业的态度、积极的行动和显著的成果,团队收获了来自合作方的高度认可——荣获感谢信1封。不仅如此,团队还与合作方达成了更为长远的发展共识,成功签订长期合作意向书1份。
五、总结沉淀,蓄力再启新程
此次“‘潮’涌百年,‘工’志承辉”党史学习实践活动,既是一次对工人运动红色历史的深度探寻,也是一场面向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从实地走访红色工运旧址触摸历史温度,到线下访谈初高中生把握教育需求,再到依托网络平台传播工运精神,团队在实践中不仅梳理清了工人阶级百年奋斗的脉络,更摸索出“实地调研+精准传播+青少年导向”的红色文化传承路径。
每一份调研笔记、每一条传播内容、每一次访谈交流,都成为团队沉淀的宝贵经验。未来,我们将带着此次实践的收获,持续挖掘红色工运资源的时代价值,优化青少年党史教育的方式方法,让工人运动中蕴含的拼搏精神、担当精神,通过更鲜活的形式走进青少年心中,真正实现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让“工”志之光在新时代持续闪耀。( 通讯员 狄依娜)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