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一善书院:善念为基 行履安海

——“善行安海”实践团以“青年文旅”探寻安海守正创新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04 14:17:0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当夏日蝉鸣萦绕古厝飞檐,当青春活力邂逅千年文脉。7月8日至 8 月2日,泉州职业技术大学一善书院“善行安海”实践团走进晋江安海古镇,以“青年文旅”为纽带,深入探寻当地美食、非遗、产业与红色文化,在实践中解码安海“守正创新”的精神内核,为古镇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此次实践并非简单的文旅探索,而是实践团对安海精神的深度挖掘。从舌尖古早味到指尖非遗艺,从传统老作坊到现代产业园,从革命故居到青年实践现场,实践团成员用脚步丈量古镇历史厚度,用观察捕捉文化创新活力,生动诠释了安海“守正”与“创新”交织的发展脉络。

image.png

品味安海:舌尖上的守正,烟火里的创新

“这菜粿的味道,和我小时候外婆做的一模一样!”在安海兴胜社区的古早味小吃摊前,实践团成员李同学的感慨道出了安海美食的“守正”底色。摊主介绍,菜粿制作从选米、磨浆到调馅、油炸,每一步都严格遵循祖辈传下的配方,数十年未曾改变,这份坚守让安海味觉记忆得以延续。

而“创新”则藏在细节里。为适配现代人口味,摊主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用精准控温设备优化油炸火候,还推出微甜、微辣等改良口味,让老味道既留住乡愁,又贴合年轻人饮食偏好。“守住本味才能传得远,适应当下才能活起来。”摊主的话,成为安海美食传承的生动注脚。

image.png

感悟非遗:指尖上的守正,传承中的创新

在吉花与金昌绣传承基地,实践团成员沉浸式体验了这项千年技艺的魅力。“一根丝线要劈成八缕,才能绣出光影流动的质感。”传承人一边示范劈丝技法,一边向成员们讲解非遗“守正”的关键——对工艺极致追求的坚守。实践团成员尝试刺绣时发现,看似简单的平针绣,要做到均匀平整需反复练习,这让大家深刻体会到非遗背后“精工细作”的闽南精神。

传承并非一成不变。为让非遗“活”起来,传承人突破传统绣品的展示局限,开发出绣制书签、笔记本、装饰画等文创产品,将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实践团成员参与设计的“安海古厝元素绣品”,更是让青春创意与传统技艺碰撞出新火花。“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触摸、能使用的文化符号。”实践团成员王同学说。

image.png

见证发展:产业里的守正,跨越中的创新

从传统技艺转向现代产业,实践团走进恒安集团,见证安海“守正创新”的产业实践。在企业展厅,一张1985年的老照片格外醒目:几名年轻人在不足百平的小作坊里打包卫生巾,而如今的恒安已成为年营收超百亿的行业标杆。

“从‘让中国妇女用上优质卫生巾’的初心,到‘恒者久安’的企业信念,我们始终守住‘品质’与‘责任’的底线。” 企业讲解员介绍,这是恒安的“守正”之道。而“创新”则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从手工打包到全自动化生产车间,从本土市场拓展至全球布局,恒安以“敢拼敢闯”的安海精神,实现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跨越,印证了“守正为基、创新为翼”的发展逻辑。

image.png

沉浸历史:精神上的守正,传承中的创新

许集美故居里沉淀的,是安海人“守正”的精神根基。泛黄书信中“为信仰奋斗”的赤诚,酷刑面前“宁死不屈”的气节,是这片土地对家国大义、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这种精神穿越战火纷飞的年代,成为安海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而实践队员的到来,则赋予这份精神“创新”的传承方式: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记录,而是通过触摸老物件、聆听老故事产生的情感共鸣;不再是单方面的历史宣讲,而是青年一代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感悟后的自觉接力。当革命精神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青春记忆,便在坚守内核的同时,获得了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image.png

善行安海”的实践,本质上是一场青春与古镇的精神对话:当青年用脚步丈量安海的“守正”根基,用行动激活安海的“创新”基因,便让“守正创新”的精神不仅成为解读安海的密码,更成为当代青年传承文化、拥抱时代的行动指南 ——唯有守住根脉,方能开创新局;唯有联结传统与当下,方能让文明的火种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林龙杰)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