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文化

从川陕苏区到民族复兴:巴中红色基因照亮抗战精神新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5-09-04 11:43:5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八角楼的青砖黛瓦间,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松柏常青下,巴中的山水间镌刻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记忆,传承着“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磅礴力量。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载光阴荏苒,但抗战精神从未褪色。

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大本营,巴中这片红色土地承载着深厚的革命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川陕苏区:中国革命的重要支柱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通江县两河口镇入川,迅速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地。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委正式组建,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宣告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建立。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川陕苏区的战略地位:“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新中国的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在通江县毛浴镇召开的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上,确定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十六字训词。这一训词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指引方向,如今已成为新时代巴中城市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巴中贡献:人力物力的巨大牺牲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四方面军的壮大,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进入川西,给中央红军提供了大批物资支援。巴中作为川陕苏区的中心和首府,付出了巨大牺牲。当年12万巴山儿女参加红军,4.8万人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一数字意味着当时巴中地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成员参加革命。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安葬着25048名红军烈士,是中国安葬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其中有17225名红军烈士未能留下姓名,但他们共同的名字——红四方面军,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

人民守护:血脉深情的生动诠释

巴中人民对红军烈士的深厚感情令人动容。王坪群众为保护烈士陵园殚精竭虑,红军长征走后,地主还乡团要破坏烈士陵园,当地群众趁夜色将墓碑埋藏在冬水田里,新中国成立后才让墓碑重见天日。还乡团还要铲除王坪村四周山上的红军标语,当地群众用泥土和草将这些标语掩盖,使这些鼓舞群众和红军士气的标语得以保存至今。

精神传承:从革命传统到新时代实践

巴中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体现在文物保护上,更深深融入当地的教育和实践之中。巴中中学将八角楼打造成为红色文化教育阵地,展厅主题为“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以声、电、图、文字等形式生动反映巴中中学的红色历史和红四方面军在巴中的浴血奋战历程。巴中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扬“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精神,这与红军精神一脉相承。现行标准下巴中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当代价值:抗战精神的新时代启示

巴中的红色基因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精神表现在智勇坚定的信仰力量,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排难创新的勇气担当,在科技创新和改革攻坚中敢于突破;团结奋斗的集体意识,在面对风险挑战时凝心聚力;不胜不休的执着追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永不停步。

今天,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从川陕苏区到新时代长征路,巴中红色基因的传承彰显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既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南江县元潭镇人民政府选调生 王涛)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