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

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学子赴秦皇岛开展非遗助残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9-03 10:16:2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8月12日清晨,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琅心守艺·助残工坊”中华文化传承团团队成员自衡水出发,乘坐列车前往500公里外的秦皇岛,开展为期五天的非遗助残社会实践活动。本次行动以掐丝珐琅技艺传授为核心,紧密结合国家《“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及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旨在通过非遗技艺培训和义卖助力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

温课传薪火:掐丝珐琅课堂里的双向成长

实践团抵达秦皇岛市海港区残疾人联合会手工教室,开展首日掐丝珐琅技艺课程。教室内配备特制防滑工具包、分步骤动画教学视频及一对一辅助教学机制,20名本地残障学员参与培训。课程内容包括掐丝、点蓝、覆膜等核心工艺。教学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采用分解动作演示与实操结合的方式,帮助学员逐步掌握技术要点。学员在队员辅助下完成杯垫底图描摹、金属丝掐制及彩砂填充等流程。根据团队记录,超过93%学员为首次接触掐丝珐琅工艺。

实践队员在一对一辅助学员进行工艺品制作

带队教师韩立介绍,团队行前系统研读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政策文件,并提前一个月对秦皇岛地区残障人士就业需求开展问卷与访谈调研。基于调研结果,团队选择了掐丝珐琅这一适合群体协作、易于量产的非遗项目,并针对性设计了相关课程。

掌心凝暖光:手作义卖点亮就业新途

实践团于秦皇岛金梦海湾海滩和“秦皇之眼”广场举办公益义卖活动。现场展销学员制作的20件掐丝珐琅杯垫作品。义卖累计持续15小时,共售出作品17件。其中3名学员的作品首次上架即售罄。活动现场设有制作体验区,由实践团成员演示掐丝工艺,吸引市民及游客共计约30人次参与互动。

学员制作的待售卖工艺品

这场“非遗+公益+就业”的创新实践,正悄然改变着残障群体的生活轨迹。据统计,参与此次项目的学员中,经过培训,已有14名学员能独立完成基础作品。为推动非遗助残长效延伸,实践团后续还将继续加强对残障群体的培训,并通过专柜推销和直播带货等形式拓宽销售渠道。

实践队员在义卖学员制作的工艺品

共融向未来:志愿青春书写文明新篇

除义卖外,实践团展开延伸行动。团队分为4组走访海港区残疾人家庭,收集就业需求问卷43份,同时调研本地非遗市场销售渠道,并与残联工作人员开展座谈,研讨如何将短期实践转化为长效帮扶机制。

16日暮色中的渤海之滨,队员们正收拾行装准备返程。李欣恬的实践日志最后一页写着:“今天小阳给我发微信,他说‘下次你们来,我要教你们做贝壳画’。原来,最好的传承不是我们教会他们什么,而是他们让我们看见,每个生命都有发光的力量。”

历经五天的深度实践,衡水职业技术学院“琅心守艺·助残工坊”团队以非遗为桥、以技艺为舟,在渤海之滨完成了一场跨越障碍的温暖对话。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培训+产销+赋能”一体化模式,让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照亮残障群体就业之路的星火,真正实现“授人以渔”的可持续公益愿景。(文/图 赵云茉、韩立、赵方方、史乐乐、张瑜)

实践团队与残联工作人员、学员合影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