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芍药图》作品 尺寸1.36cm×64cm
吴昌硕(1844年9月12日—1927年11月29日),晚清民国时期艺术大师,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为“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代表作包括《瓜果》《缶庐集》等。
艺术成就:以金石入画,开创大写意花卉风格,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其作品兼具古拙与雄健,影响近现代画坛。
专家解读:吴昌硕的这幅芍药图,创作于其中晚年时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厚功底。
吴昌硕素有以书法入画的艺术特色,他将书法的用笔、结体与韵味融入绘画之中。其数十年研习石鼓文的深厚功底,在这幅作品中体现得极为明显。笔线仿若刀凿斧刻般硬朗,每一笔触点画都苍劲浑厚有力,充满质感。这种以篆籀笔法开创的雄浑大写意画风,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金石味,展现出一种古朴、苍劲的独特魅力。
吴昌硕《芍药图》局部
专家解读:整幅作品在构图上极为考究。画面饱满却毫无拥挤之感,疏密安排错落有致。画家通过巧妙布局,使芍药花、枝叶与山石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款识的书写同样彰显功力,笔力雄健,结体严谨,与画面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
芍药作为画面的主体,描绘得细致入微。吴昌硕大胆运用胭脂红和藤黄渲染芍药花,将花瓣表现得水分充足、饱满娇艳。色彩鲜艳夺目,光彩照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那娇艳欲滴的姿态,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枝叶的处理则运用了渲染技法,墨色厚重且富有变化。通过浓淡干湿的巧妙运用,生动地表现出枝叶自然下垂或斜出的姿态,既突出了主题,又为画面增添了丰富的节奏变化与层次感,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自然。
吴昌硕《芍药图》局部
专家解读:山石部分的笔墨运用,充分展现了吴昌硕的深厚功力。笔线简练粗犷,却又不失细腻。通过浓淡干湿的自然变化,精准地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将山石的特质刻画得恰到好处。这种雄浑有力的笔墨,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气势与金石味。
吴昌硕的这幅芍药图,不仅是对自然物象的描绘,更是其艺术理念与文人情怀的寄托。他以扎实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观者呈现出一个充满生命力与美好意境的画面,让人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体会到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祝愿,尽显文人画家的高雅情趣与精神追求。吴昌硕以《芍药》展现“重台”(花瓣层叠如台阁)芍药的独特魅力 既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诠释。
款识释义:(名园芍药丛 重台眼稀见 风露一茎赠 艳色美人面街头如有卖 倾囊实所愿 明珠那足报 高情动留恋 吴昌硕年七十六 白文印:吴昌石)
汪骏成,出生于天津,研究生、硕士学位。现为国际和平艺术家、书画鉴定家、收藏家,中国国家培训网艺术品鉴定评估师(师资级)、全国博物馆高级讲解员、中国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书画鉴赏课程特约讲师、文旅部东方文化研究会文化传承与融合发展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书画艺术分会副会长、中国文联书画家研究会艺术事业部副主任、书画鉴定高级艺术顾问、书画艺术专家组成员,公安部中国警察网特聘书画鉴定专家,正博(天津)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中心主任。汪骏成提出的“一笔线鉴定法”被誉为书画鉴定史上的重要创新,为鉴定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他能够通过细微的笔触、点画、行笔变化走向,纸质、印章等细节,准确判断书画作品的真伪与价值。这种精细化的鉴定方法,展现了他对中国书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鉴定能力。被称为新时代书画鉴定领域的“国眼”。(通讯员 陈昂)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