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寻迹太行·筑梦鲁西”实践团奔赴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踏上红色热土,探访鲁迅艺术学校下北漳旧址。在这里,青年学子们通过实地参观、史料研习与劳动实践,感悟抗战文艺的峥嵘岁月,赓续革命先辈的精神血脉。
一、踏入旧址,触摸历史厚度
实践团成员身着统一队服,整齐列队于旧址前。古朴的建筑、厚重的砖墙,静静诉说着往昔岁月。这里,曾是抗战时期文化战士们以笔为戎、唤醒民众的阵地,承载着文艺救国的热血记忆 。
二、馆内穿梭,聆听岁月回响
走进旧址展馆,历史的拼图逐步展开。墙上,鲁艺相关刊物的复刻版、革命主题的艺术作品,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珍贵的老照片、实物史料,还原了当年鲁艺人创作、宣传、战斗的场景。80余年前,一批文艺先驱汇聚于此,在艰苦环境中,用文艺作品鼓舞士气、凝聚力量。《鲁艺校刊》 在这里编印,木刻、戏剧、音乐作品从这里走向抗日一线,化作打击敌人的 “精神弹药” 。成员们专注聆听,目光追随着历史的脉络,在字里行间、光影交错中,感受先辈们对信仰的执着、对文艺力量的坚守。
三、沉浸式学习,让精神 “活” 起来
成员们或驻足凝视展品,或围站交流感悟。在陈列着鲁艺创作手稿、演出道具的展室,大家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在复原的鲁艺课堂、宿舍场景里,仿佛能看见先辈们为理想挑灯夜读、激情创作的身影。
从鲁艺的诞生背景,到它在抗战文化战线上发挥的作用;从文艺作品如何 “以艺战敌”,到鲁艺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每一次讲解、每一场讨论,都让红色基因在年轻血液里悄然流淌,让鲁艺精神从历史深处 “走” 到大家眼前。
四、传承星火,青春使命在肩
从太行山麓到黄海之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的“高分子精神”亦需如鲁艺文艺一般,兼具创新锐气与家国情怀。青岛科技大学将持续深化红色实践教育,让信仰之光照亮科技报国之路。
此次武乡之行,是一场红色精神的洗礼。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实践团将带着从鲁艺旧址汲取的力量,把红色传承融入青春奋斗,让鲁艺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以实际行动书写属于青年的担当!(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寻迹太行·筑梦鲁西”实践团)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