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

暑期“三下乡”|寻访千年匠心,探秘清流非遗瑰宝

发布时间:2025-09-01 10:13:4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盛夏时节,闽西大地群山叠翠,溪流如碧。当第一缕晨光刺破清流县嵩溪镇的薄雾,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闽乡的诱惑”实践队一行六人,怀揣对文化根脉的虔诚敬意,踏入了这片氤氲着豆香与古韵的土地。团队此行聚焦“闽西客家文化保护与活化”的时代命题,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两位重要的文化传承人——省级非遗豆腐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兰爱珍与市级非遗客家三角戏传承人叶永发,聆听传统在时代激流中的深沉回响。

嵩溪寻味:一帘素帛承千载匠心

嵩溪豆腐皮作坊内,时光仿佛在氤氲的蒸汽中放缓了脚步。省级非遗传承人兰爱珍老师立于灶台旁,宛如与岁月对话的匠人。她双手稳执特制竹帘,手腕灵巧一扬、一提、一抖,动作行云流水,灶上翻腾的豆浆瞬间在她手中神奇地凝结、分离,化作一片片薄如蝉翼、色泽温润的“素帛”,轻轻覆于竹帘之上。这看似轻盈的素帛,承载的是四十余载光阴淬炼出的绝技。

豆腐皮工厂by吴瑾煜

兰爱珍老师采大豆by吴瑾煜

“从东北非转基因黄豆的严苛挑选,到山泉浸泡的时辰把握,再到磨浆、煮浆的火候与点浆的微妙分寸,最后到这‘揭金皮’的巧劲,”兰爱珍老师向围拢的队员们细细道来,指尖抚过微温的豆皮,如同触摸着流淌的历史,“各道工序,环环相扣,一道也马虎不得。”作坊里弥漫着醇厚温润的豆香,队员们屏息凝神,用镜头捕捉翻涌的浆花,用笔记铭刻匠心的温度。当谈及传承与未来,兰爱珍老师的眼中闪烁着坚定而务实的光芒:“老手艺要活下去,得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舒心。我们摸索着改良包装,尝试开发即食新品,让这‘清流素帛’走出深山,这是老技艺必须面对的碰撞与新生。”

兰爱珍老师谈豆腐皮开发的初心by吴瑾煜

古戏新声:方寸戏台映照传承忧思

午后暑气蒸腾,清流县三角戏剧团古朴的排练场里,却自有一番清凉天地。丝竹管弦之声铿锵入耳,市级非遗传承人叶永发老师卸下戏妆,与实践队队员们围坐畅谈。方寸戏台,演绎着客家人迁徙的悲欢离合与扎根的坚韧智慧,一唱三叹,古韵悠长。

叶老师作为客家三角戏的资深从业者,他的身上承载着这门艺术的深厚底蕴与传承使命。在访谈中,叶老师详细地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客家三角戏的历史渊源。从它在客家地区的起源,到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演变与发展,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他用生动的语言,让团队成员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客家三角戏在过去的舞台上绽放光彩的场景。

叶老师谈清流县三角戏by吴瑾煜

团队与叶老师合影by吴瑾煜

清流不息:青春接力共绘文脉长卷

实践队此行绝非简单的记录与观察。在豆腐坊的腾腾热气里,我们触摸到的是食物背后坚韧朴素的生存哲学;在三角戏的绕梁余音中,我们聆听到的是古老艺术在时代夹缝中求生的呐喊。兰爱珍老师“守正创新”的突围实践与叶永发老师对“数字化传播”的欣然接纳,无不印证非遗保护的核心密码,在于守护其灵魂深处的文化基因,同时勇敢拥抱时代赋予的新语言、新平台。

当实践队告别清流,群山环抱的小城上空,豆香与戏韵似乎交织成一首不息的歌谣。队员们带走的,不仅是田野笔记与影像素材,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自觉。队员们与清流匠人紧握的双手,已然拉开了传统与现代深度对话的序幕。一幅以青春智慧守护千年文脉、以创新之火点燃古老技艺的壮阔长卷,正在郁郁葱葱的闽西山水间,磅礴展开,生生不息。这清流之水,注定将承载着文化的星火,奔向更为辽阔的未来之海。(通讯员 黄东硕)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