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

油布伞的前世今生:青年学子走进工坊追寻传统技艺

发布时间:2025-08-25 09:57:2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7月5日,南通大学杏林学院青韵伞缘实践队前往安徽泾县峰国油布伞厂,开展以“青油伞骨传古韵 泾川非遗焕新章”为主题的非遗实践活动。活动不仅包括油布伞制作工艺的现场体验,也结合了对历史背景的学习与对技艺传承现状的了解,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了系统认知。

当天上午,实践队员走进伞厂工坊。工坊内摆放着削刀、钻孔器等传统制伞工具,长桌上整齐排列着伞骨半成品,墙角堆放着素色皮纸,空气中弥漫着竹材与桐油气息,营造出浓厚的传统工艺氛围。非遗传承人首先介绍了油布伞的制作流程,包括选竹、削骨、钻孔、穿线、裱纸、刷油、晾晒等十余道工序,要求精细、规范。

在随后的实践环节,学生们分组体验削骨和裱纸。削骨过程中,不少学生因力度掌握不当而导致竹片断裂,传承人逐一示范削法,并讲解刀具使用要点。经过多次尝试,学生们逐渐能够削制出较为标准的伞骨。裱纸环节中,学生们将皮纸铺展在伞骨框架上,用米糊粘贴固定,力求纸面平整、无褶皱。操作现场安静有序,学生们专注于细节处理。

在体验结束后的交流中,传承人介绍了油布伞的发展历史。他提到,油布伞起源于数百年前,以毛竹为骨、皮纸为面,再涂刷桐油加固,具有结实耐用、防水效果好的特点。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油布伞曾是居民生活中的主要遮雨工具,在农村地区尤为普及。然而,随着塑料伞的出现和推广,油布伞逐渐淡出日常生活,相关技艺的传承也因此面临困难。

目前,当地仍保留着小规模的油布伞制作工坊,但整体市场需求有限,年轻一代对油布伞的认知逐渐减少。传承人指出,当前最大的挑战在于技艺的传承与推广。他认为,保持工艺原有的质量标准是技艺延续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探索新的传播途径,以提高社会知晓度。

在交流环节,学生们结合学习内容提出了相关问题。例如,有学生询问油布伞在传统市场衰退的原因,传承人分析了工业化产品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也有学生提出是否可以将油布伞融入文化旅游或艺术展示,以拓展新的应用场景。传承人对这些思路表示肯定,认为这是传统技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可能方向。

最后,学生们展示了亲手参与制作的素色油布伞。虽然工艺仍显生疏,但整体成型,体现了当日的学习成果。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历史回顾+动手实践+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了油布伞从普及到式微的历史过程,也直观认识到非遗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活动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探索了新的路径。(文/孙绮 姚佳辰 图/刘慧贤 田梦琳)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