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搭建创新资源精准对接平台,8月12日,由广州市科技局指导,广州市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广州新型研发机构联盟”)、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软件院”)联合主办的“走进大院大所成果转化精准对接活动——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专场”成功在广州南沙举办。
本次活动聚焦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重点发展的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政—产—学—研—金—服”全链条协同创新机制,汇聚政府代表、科研专家、科技企业家、投资机构代表及技术经理人等40余人,搭建起新型研发机构与产业上下游资源要素供需对接、协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各机构共同聚焦前沿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走出产业界“出题”、新型研发机构“答题”、相关机构“服务”的全链条创新发展新路子,为我市重点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
以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活动伊始,与会人员一同参观了解广州软件院在智慧城市领域的科研成果和落地应用情况,包括政务大数据、智能物联网、智慧食药监管、智能交通等重点研究方向。
广州市科技局平台处处长夏万志表示,广州作为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核心力量,始终坚守“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理念,持续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与市场、金融、产业界的对接,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广州软件院作为中科院软件所与广州市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在软件应用技术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大量创新成果,希望通过本次对接,促进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度融合。市科技局将持续优化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扮演好“服务者”和“护航员”角色,鼓励更多科研机构勇闯创新“无人区”,也支持企业积极投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更期待投资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发挥专业优势,为科技成果转化添柴加火。
广州软件院院长李引表示,该院自2011年成立以来,聚焦应用研究与产业孵化,对标国际一流产业研究院,目前已集聚超500人的高端人才团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交通等领域积累了一批具有应用潜力的创新成果,服务了三菱重工、希音等龙头企业及独角兽企业,并形成了1个研究院+6家孵化公司的协同发展模式。科研成果唯有走向市场才能释放价值,广州软件院将主动响应市场,拥抱市场,推动技术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成果需求集中展示
四方对接助力供需精准匹配
在研究院成果路演环节,广州软件院科技处主任兼商务总监肖景贤集中展示了多项核心技术成果,并详细解析各项成果的技术优势、应用场景及合作需求,为后续对接打下坚实基础。
在智能物联网领域,广州软件院自主研发城市级物联网管理平台,实现设备互联与数据融合,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内首个提出“路灯物联网概念”,研发的“鸿耀智慧灯杆系统”成为行业标杆。在智能交通领域,广州软件院聚焦自动驾驶及车路协同应用,推动智慧出行技术落地。在智慧大市场监管领域,通过AI+区块链技术,打造食品安全溯源、跨部门联合监管等创新应用,助力政府精准治理。在人工智能领域,重点突破AI+工业制造、智慧政务及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工业质检、政务智能问答等解决方案已在多个行业落地。在区块链领域,实现了区块链+金融贸易、区块链+乡村振兴、区块链+企业数字化等多个领域成果落地。在电子数据取证领域,提供云存证平台、智慧现勘系统及手机综合取证技术,服务于司法鉴定与数字安全。在软件测评及安全服务领域,涵盖信息化测评与司法鉴定,为数字化系统提供可靠保障。
本次对接活动前期已收集了20余家企业的技术需求,并与广州软件院进行了初步对接,在企业路演环节,来自不同领域的十余家企业代表以“一页PPT”模式高效呈现技术需求。聚焦智能制造、智慧监管、智慧物流、数字化转型等痛点问题,企业代表明确企业核心诉求,现场技术专家、投资机构代表与技术经理人同步记录需求,为后续深度交流锁定合作标的。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落地,不仅需要“供给端”持续创新,也需要“需求端”的精准牵引,以及“服务端”的专业赋能。活动安排四方对接环节,研究院技术专家、企业家、投资人与技术经理人分组开展面对面洽谈。依托前期需求征集与现场展示,各方围绕技术难题攻关、合作模式探索、投资意向对接等展开深入讨论,技术经理人作为纽带,精准促成多项初步合作意向。
本次对接活动不仅是技术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政—产—学—研—金—服”深度融合的典型范例,政府的政策支持、研究院的技术供给、企业的需求牵引、资本与服务的协同赋能,共同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闭环。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为产学研合作搭建了高效平台,将进一步加大沟通,积极探索合作机会,争取达成更多的技术成果服务合作,有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
下一步,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将携手广州软件院及相关科技企业,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交流,联合各方力量,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同时,持续发挥平台优势,助力更多企业与高校院所实现创新协同发展,为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注入强劲动力,为广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深度发展贡献力量。(马秀丽)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