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

四川农业大学刀笔油画社团开展非遗小匠人·刀画润童心”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0 16:37:5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为推动非遗技艺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传播,四川农业大学学生刀笔油画协会“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队”于2025年7月7日-8月30日,聚焦岷阳社区、菠萝社区、杏林社区的困境儿童与流动儿童,开展“非遗小匠人·刀画润童心”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以趣味非遗课程为载体,点亮孩子们的文化探索之旅。

活动筹备阶段,团队10名成员分工清晰、协同推进。教学组4人依托刀笔油画专业基础,结合6 - 12岁儿童认知规律,设计阶梯式课程体系,同时编写《儿童刀画入门手册》,对工具使用、安全操作进行规范;活动组3人奔走于三个社区,完成场地对接、物资筹备,规划每日活动安全检查与画具管理流程;宣传组2人搭建新媒体传播矩阵,为记录活动瞬间、推广成果做准备;机动组1人随时补位,应对突发状况 。5月-6月筹备期,团队每周开展线上研讨打磨课程,进行线下试讲并邀请小学教师指导,为活动落地筑牢基础。

image.png

图为社团成员在岷阳社区开展刀笔油画入门讲解

课程实施时,团队以四阶段引导孩子们渐进式探索刀笔油画。借动画短片《刀笔油画的秘密》激发兴趣,带领孩子认识画刀、油彩,实操刮涂、压色技法,完成单色肌理小画,开启非遗学习之旅;活用棉签点彩、树叶拓印等简易技法,结合丙烯颜料创作《夏日荷花》《星空》等作品,降低创作门槛,让孩子收获成就感,深化对色彩与刀法的感知;以岷阳、菠萝、杏林社区特色场景(老槐树、社区小广场等)为灵感,指导孩子用4课时完成A3尺寸刀笔油画,对零基础孩子侧重构图教学,有基础的尝试混色技巧,助力个性化创作;在社区文化广场举办“小小非遗展”,对作品简易装裱后展出,为孩子颁发“传承小能手”证书,邀请家长参与作品讲解互动,搭建成果展示与亲子交流平台。

image.png

图为社团成员指导小朋友们自己动手画画

image.png

图为时间团队和小朋友们的合照留影

为增添非遗学习趣味,团队设计多元特色环节。推出“非遗盲盒”打卡计划,向孩子发放含塑料画刀、迷你调色板、6色丙烯颜料的手工材料包,完成3次课程可解锁木质“非遗小匠人”徽章,集齐5枚能兑换定制帆布包,以激励机制持续吸引孩子参与;开展“刀画剧场”互动游戏,设置“颜料大冒险”(借混色实验理解色彩原理 )、“刀法擂台赛”(用画刀刮指定纹理图案 )等情景教学,融入小组竞赛,提升孩子参与度与团队协作力;打造“非遗朋友圈”分享墙,在社区宣传栏展示作品,每幅作品附专属二维码,扫码可收听孩子录制的创作故事,同步在团队微信公众号推送“小画家专访”推文,拓宽非遗传播范围,让社区居民共赏创作成果。

image.png

图为团队成员为小朋友讲解刀笔油画

安全与资源保障同步推进。每场活动配置1名主讲、1名助教、1名安全员(由活动组成员兼任 ),为参与儿童统一购买意外保险,活动前与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明确接送责任;弃用传统金属画刀,改用塑料安全刮刀,活动前开展工具操作培训,筑牢安全防线。画具颜料多源于协会闲置物资与公益组织捐赠,消耗性材料(画纸、丙烯等 )申请学校社会实践经费支持;7月中旬、8月初,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开展2次线上指导,传授刀笔油画传统技法,为课程注入专业活力。

此次活动直接服务三个社区150 - 200人次困境、流动儿童,产出80 - 100幅刀画作品并留存电子影像档案;培养10名“非遗小宣讲员”,在社区展览中担当作品讲解员,锻炼表达能力;形成含6节标准化课程的《非遗美育活动方案》,为后续志愿服务提供可复用模板。四川农业大学“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队”以实际行动,让非遗融入儿童生活,在孩子心中播撒文化传承种子,也为刀笔油画非遗技艺在青少年群体的传播探寻新路径,用青春力量助推非遗活态传承。(通讯员 熊萧雪 )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