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全国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号召,争当排头兵,踊跃赴基层开展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7月14日至27日,西南财经大学“粮安民裕”实践团一行8人,在副教授谢小蓉带领下,依托学校乡村振兴博士服务站,深入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集凤镇中心学校石泉分校,开展为期14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为当地80余名中小学生设计了丰富课程,并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实地调研。后续于8月9日至9月8日组织开展了为期21天的线上学习打卡活动。
实践团师生与农户、村干部合影
财经课堂启心智 清凉教室护学童
实践团充分发挥财经学校专业优势,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经济学启蒙课程。在“网络财产安全”课堂中,队员通过情景模拟剧,直观展示网络诈骗手段,引导学生认识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压岁钱理财大冒险”课程借助角色扮演游戏,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储蓄、消费与投资概念。谢小蓉副教授结合“压岁钱存储”实例,以生动比喻阐释时间价值与复利原理,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队员讲解“天生我材必有用”时,融入比较优势理论,鼓励学生发掘并珍视自身独特价值。
活动初期,团队发现石泉分校部分教室设施相对简陋,尤其缺乏降温设备。暑期高温,学生在闷热环境中专注学习存在困难。实践团迅速响应,协调资源向该校捐赠两台全新空调,并协助完成安装调试。空调启用后,教室学习环境显著改善,学生舒适度提升,学习状态更为积极。此举获得学校师生及家长广泛好评。
实践团成员赵力圣结合“天生我材必有用”讲解经济学知识
非遗技艺进校园 巧手编织传薪火
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团将中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集凤藤编竹扇工艺引入课堂。团队特邀当地资深藤编艺人刘师傅现场授课。在刘师傅指导下,学生从选材、劈篾开始,逐步学习编织、定型等步骤。四年级学生张欣怡展示其编织的首把简易竹扇时表示:“家乡拥有如此精湛的技艺!虽初次尝试不够规整,但希望未来能继续学习。”学生通过亲手实践,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深刻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自信与传承责任感油然而生。
学生展示非遗竹扇课堂成果
线上线下相结合 学业帮扶贯始终
线下支教期间,实践团成员每日为学生提供英语、数学课程讲授与作业辅导。自习课上,常见队员俯身课桌旁耐心答疑。线上阶段,团队于8月4日至8日精心组织5场主题数学讲座,如《分数的起源、演变、运算与技巧》、《代数、方程与函数探析》等,系统梳理知识难点。更具延续性的是8月9日启动的线上伴学活动“每一时光·学习打卡”。活动联合家长,督促学生每日固定投入一小时,用于完成暑期作业、书法练习、词汇记忆或计算训练。负责线上答疑的队员曾伟康表示:“每日一小时坚持,通过抗遗忘重复与熟练度训练,能有效帮助学生将零散知识系统化、牢固化,是培养长期学习习惯的关键环节。”
实践团成员为学生辅导作业
田间地头察实情 建言献策促振兴
作为乡村振兴博士服务站的重要实践力量,粮安民裕实践团同时承担深入调研、服务地方的任务。在支教之余,由博士生领衔的调研小组深入中江县多个村镇的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团队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粮食安全”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核心议题,与村民、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在石狮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谢小蓉副教授带队详细询问土地流转、灌溉设施使用及粮食产量情况。走访中,多位村民表达了农业技术推广与稳定销售渠道的迫切需求。团队还与中江县委组织部、发展改革局、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举行专题座谈,就调研初步发现交换意见。
实践团师生与村民、村干部围坝夜话探讨村庄发展
实践团师生与中江县组织部、发展改革局、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开展座谈
西南财经大学“粮安民裕”实践团的中江集凤镇之行,是高校师生深入基层、服务乡村的生动实践。大学智慧与乡土需求在此交融,既点亮了石泉学子的求知目光,也在人才、知识与乡村发展的互动中,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与希望。(通讯员 谢吉 罗诗月)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