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沃土生金富高原  ——西宁冷凉蔬菜调研行

发布时间:2025-08-15 14:49:5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秋的青海高原,天朗气清,沃野铺金。8月11日至13日,由西宁市农业农村局主办、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青海中心承办的探寻“西宁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媒体调研活动在西宁大通县、湟中区和湟源县开展期间,三地田野间已是一派丰收盛景:田垄上各类冷凉蔬菜长势喜人,采收的农户们忙得热火朝天,分拣、打包的身影随处可见。一辆辆冷链车穿梭其间,将这些“高原珍宝”送往全国各地。曾经制约发展的“冷凉”标签,如今成了让沃土生金的密码,特色蔬菜产业让乡村焕发新活力,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画卷在高原徐徐展开。

图为8月11日,媒体采访调研人员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日月乡青蒜苗地调研

在湟源县日月藏族乡,连片的青蒜苗长势正旺。这片曾以青稞、油菜为主的土地,如今因青蒜苗迎来蜕变。2025年,全县青蒜苗种植面积达1.2万亩,较去年增长71%,总产值预计1.6亿元。“过去种青稞,一亩地收入千把块;现在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地租加分红一年能拿8000元,在基地务工每天还能挣150元。”村民铁建鹏的话道出了大伙的心声。依托“高原翡翠”品牌,湟源青蒜苗以“蒜茎长、味道鲜”的特质畅销10余省市,外销比例超65%,带动3.5万人次务工,增收1920万元。而申中乡的胡萝卜虽种植面积仅0.1万亩,却凭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字招牌,让这片土地的价值持续攀升,从“论车卖”变成“论根卖”,一根精品胡萝卜能卖1块多,年带动农民增收65万元。 

图为8月11日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日月乡青蒜苗地

大通县的沃土同样孕育着丰收的喜悦,蔬菜产业多点开花。城关镇的森田现代农业产业园里,505栋日光温室整齐排列,番茄、辣椒挂满枝头,2075亩流转土地让487户农户年均获土地流转费3622元,120名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年收入超2万元,土地的“含金量”不断提升。景阳镇的鑫泽农业茼蒿基地里,村民们凌晨忙着采摘,这些茼蒿经预冷包装,当天就能端上深圳市民的餐桌。西宁鑫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卜海露自豪地说,“2025年,基地茼蒿预计产量1600吨,带动27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1.8万元,手脚麻利的村民一晚能挣300元,让每一寸土地都产出实实在在的收益。”景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则将目光投向粤港澳大湾区,1000亩水肥一体化基地产出的甘蓝、菜心,24小时内就能送达广东市场,带动1600户农户增收,其中145户脱贫户稳稳踏上致富路,让沃土成为脱贫户的“致富田”。 

图为8月12日,大通县供港冷凉蔬菜种植基地

湟中区的沃土上,合作社的力量让“生金”效应持续放大。龙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1300亩菜苔基地,凭借冷凉气候孕育的优良品质,成为大湾区的订单热门产品。负责人钟光言介绍道,“2024年销售收入500余万元,带动8000多人次务工,让土地产出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拦隆口镇西岔村的820栋大棚里,反季节种植的茼蒿、辣椒填补市场淡季空缺,村里还在建1400平方米保鲜库,打造“种植—仓储—销售”产业链,让土地的收益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分享沃土红利。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则建成3000吨保鲜库,年销蔬菜8000多吨,90%外销至沿海地区,带动3600多户农户加入种植行列,年发放务工工资450万元,让更多农户从沃土中收获财富。

图为8月13日,湟中区拦隆口镇班仲营村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这片“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里,沉甸甸的“菜篮子”装满了高原的馈赠,更盛满了农民的期盼。“菜篮子”与“钱袋子”的交响,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人旋律。未来,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品牌力的持续提升,这一个个“菜篮子”必将愈发充盈,一个个“钱袋子”必将更加鼓胀,让“黄金种植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让高原农民的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文图:武子阳)

责任编辑:陈瑾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