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武夷山水间,福建农林大学“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实践团的11名师生于7月24日至25日赴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实践研学。这支实践团以燕子窠生态茶园为起点,用两天时间探寻“三茶统筹”引领乡村振兴的实践密码,以青春视角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思想答卷。
重走初心之路 解码“三茶”实践密码
在燕子窠生态茶园,实践团听着老师讲述:“夏种大豆固氮增肥,冬种油菜回田养地,这种生态种植模式让优质茶产出率提升45%。”的优秀事例。“夏种大豆、冬种油菜”的生态套种模式铺展成绿色画卷,在这里科技特派员带来的科技助力实现了最大化,“这片茶园的固碳量五年提升2.1倍,特级茶产出率增长45%,茶农收入平均增加三成!”队员们切实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田间观察燕子窠生态茶园茶树长势
溯源朱子文脉 茶旅融合中传理念
武夷精舍内,“理学正宗”的牌匾高悬梁间与朱熹文脉传承相映成趣,体现理学圣地的正统地位。在“朱子茶事”展区,“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的诗作与《朱子家训》中“以茶修身”的记载相互呼应,实践团驻足在此,体悟朱熹“茶”之风骨。同时实践团在武夷精舍和天游峰发放讲解燕子窠生态茶园宣传手册,旨在让游客了解生态茶园背后的故事 。“很多游客爱喝茶,但对背后的生态理念了解不多,我们的宣传能让更多人读懂这片叶子的价值。” 队员蒙思旭一边整理问卷一边说。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武夷精舍拍摄视频
体验非遗技艺 茶香中悟传承与辛劳
刚入赋韵岩茶厂,茶香便扑面而来。在茶厂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依次参观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炭焙等全流程工艺。在体验摇青工艺环节,老师为大家示范,双手拿着竹匾边缘轻轻晃动,“摇青力度要‘轻 — 重 — 轻’,才能让茶汁均匀渗透。”老师的讲解让大家对摇青工艺的非遗智慧有了直观认识。
品鉴室里,队员们在对比品鉴中,听老师讲解正山小种的松烟香、大红袍的岩骨花香等不同品类的山场特性与工艺差异。每一款茶的风味里,都藏着武夷山的水土密码与制茶人的匠心巧思,这正是“三茶统筹”里茶文化与茶产业相融相生的生动注脚。
实践的最后一站是茶厂的生态茶园。戴上斗笠、挎着茶篓,实践团跟着老师学习采摘要诀,只采摘顶端的嫩芽与刚展开的嫩叶。看似只是重复抬手、掐断的体力活,实则暗藏大学问,要采得标准、采得匀净,每一下都得聚精会神,这不是简单的劳作,而是对“工匠精神”最朴素的诠释。在烈日下重复数十次后,大家早已汗流浃背,指尖被茶枝划得发痒,腰也酸得直不起来。队员郑钰婷擦着额头的汗说,这次体验让“珍惜每一杯茶”有了更厚重的分量。
图为赋韵岩茶厂老师为实践团讲解摇青工艺
实践团的武夷山实践暂时告一段落。从生态茶园的科技赋能到展示馆的产业脉络,从朱子故里的文化溯源到茶厂的技艺传承,学子们用脚步丈量“三茶统筹”的实践沃土,在茶香氤氲中读懂“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民生密码。(吴清锋、王玥婷)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