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公益导演周永旗推出多部纪录片新作,涵盖美食、人文与生态领域,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叙事视角,展现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与生态保护的紧迫意义。
在美食类纪录片方面,周永旗导演创作了《中国味道》系列。其中,《雾中山麦:江水河莜面遗韵》聚焦北京唯一种植莜麦的自然村——江水河村。该片以细腻镜头与诗意叙事,记录了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孕育出的莜麦美食及其传统"三生三熟"工艺。随着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莜麦地消失,如今只能外购原料,风味大改。纪录片见证着这份地域美食的消逝与坚守,以及传统在时代浪潮中的变迁与重生。
观众反馈:观众陈先生在社交媒体上留言:"《雾中山麦》让我对江水河村的莜麦美食有了全新的认识。看到传统工艺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改变,让我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保留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纪录片的镜头语言非常优美,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
《椒蒿》片段则展现了八月雨季的夏牧场中,一种法餐龙蒿近亲的独特风味。这种被称为"麻咧咧"的植物,当融入饺子与面条时,为粗犷的牧区饮食添上精巧注脚,成为夏日最鲜活的味觉记忆。此外,周永旗还撰稿了《北京美食·北京豆汁》,这部纪录片呈现了传承三百年的豆香,它既是老北京的味觉密码,也是递向世界的特色饮食名片。
观众反馈:纪录片迷小张在观影后写道:"《椒蒿》让我领略到了草原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那种果香与辛辣的完美融合令人回味无穷。而《北京豆汁》则勾起了我对老北京风情的无限遐想,豆香中蕴含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段段温暖的人情故事。周导用镜头诠释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谛。"
人文类纪录片方面,周永旗创作了《马致远故居》,以元代戏剧家马致远故居为核心,聚焦位于京西门头沟韭园村西落坡村的古宅。纪录片镜头展现四合院风貌与周边景致,呼应其经典作品《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挖掘马致远生平故事、元曲成就及隐居渊源,同时呈现故居保护现状与文化传承意义。另一部纪录片《石上清音:燕家台山梆子纪事》,讲述了燕家台梆子戏的历史。这种融合了河北老调、山西梆子,并引进河北梆子剧目,融合蹦蹦儿戏、京剧等元素的剧种,最多时剧目可达90多出,如今已入选门头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观众反馈:文化学者李教授评论道:"《马致远故居》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导演通过故居的砖瓦讲述元曲大家的故事,让现代观众得以窥见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而《石上清音》则为濒危的民间艺术留下了珍贵影像,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
纪录片《石上清音:燕家台山梆子纪事》撰稿人周永旗。纪录片简介:纪录片讲述燕家台梆子戏的历史,早在明代燕家台村就有戏班,唱的是河北老调。1882年正月,河北省张家口狼山“山西梆子剧团”艺人袁老疙瘩来此献艺并教戏,使河北老调与山西梆子融合,形成燕家台梆子。后来,它又引进河北梆子剧目,并融合蹦蹦儿戏、京剧等元素,不断发展丰富,最多时剧目可达90多出,如今已入选门头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在生态类纪录片方面,周永旗创作了《灵山脊梁——北京之巅的绿色守望》。该片以北京东灵山草甸为叙事核心,深度展现这座"亚高山生命方舟"的生态蜕变。纪录片回溯了三十载封山育林、十三年全域禁牧的艰辛历程,同时直面盗采滥踏对野生动植物的威胁,诠释"守护山脊即守护城市生命海拔"的深刻命题。
观众反馈:环保志愿者王女士观看后表示:"《灵山脊梁》让我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影片中展现的东灵山草甸从荒芜到重生的过程,以及保护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都让我深受触动。这部纪录片不仅记录了自然的变迁,更唤醒了我们每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周永旗导演的这些新作,不仅展现了他对不同题材的驾驭能力,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地域美食和生态保护的深刻关注。通过纪录片这一媒介,他将这些故事呈现给观众,引发人们对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思考。(文/李微)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