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疗愈经济规模突破10万亿元,一场 “非遗复兴运动” 正悄然改变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静态展品,而是化身 “情绪医生”,以针线、音律与色彩治愈都市人的焦虑与孤独。江苏省坐拥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省现有非遗项目超 2.9 万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 162 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达 11 个,两项入选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为此,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路桥与港航工程学院组建了 “AIGC 智绘苏韵非遗,青春助力传艺愈心” 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南京秦淮灯彩、徐州马庄香包、南通蓝印花布,组织青年开展非遗技艺传习,访谈非遗传承人,建立 “口述史 - 实物” 关联档案;同时运用 AIGC 技术对苏韵非遗进行数字化创作,构建 “文化浸润 + AI 赋能 + 心理疗愈” 的立体化育人新模式,形成可推广的非遗保护与青年心理服务方案。
探访非遗工坊,触摸匠心温度
7 月 3 日,实践团首站走进秦淮灯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大师工作室。顾业亮向同学们生动描述花灯的历史变迁,讲述各地灯会的风俗与特色。“选竹要挑质地坚韧、竹节均匀的,就像做人要正直有担当。” 他边演示削竹签边点拨,“做手艺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 随后,团队与顾老师就秦淮灯彩的传承与发展近况深入交流,了解到 AI 时代灯彩保护的新动态,以及花灯制作在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独特作用。
团队成员参观学习秦淮灯彩制作过程
团队成员与秦淮灯彩传承人合照
7 月 7 日,实践团来到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在马庄村史馆,团队了解到这个煤矿塌陷区村庄转型为现代新农村的历程;在党建工作室,团队指导老师带领成员重温党员笔记,感悟基层党建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在马庄香包文化大院,成员们在绣娘指导下体验香包缝制,选料、裁布、穿针、引线间,体会民俗韵味与匠心传承。非遗传承人、马庄车间主任刘彩云分享了香包从 “小物件” 变为村民 “金荷包” 的故事,展示了 “苏超系列” 等创新款式,并谈及香包制作与心理疗愈的关联。当天,实践团与马庄村举行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授牌仪式,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团委与团队签订共建协议,为长期合作奠定基础。
团队成员在徐州马庄学习香包制作
7 月 9 日,实践团走进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这座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创建的专业博物馆,收藏了明清以来万余件实物及图片资料。成员们参观展厅,了解蓝印花布的起源与发展,聆听吴氏家族坚守传承的故事 —— 为抢救濒临消失的印染技艺,吴元新团队串起完整传承链条,如今仍在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懈努力。在体验区,队员们学习扎染和拓印技巧;随后采访了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院院长、省级非遗传承人吴灵姝,深入了解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以及信息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
团队成员观摩蓝印花布制作过程
实践成果落地,非遗之美传习
为推动实践走深走实,7 月 14 日至 21 日,实践团成员分赴南京、无锡、苏州、徐州四地,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开展 “讲好非遗故事,守护心理健康” 系列活动。
在新沂市东华高级中学,成员为升学压力下的高三学子开设成长课堂,融合非遗体验、文化传承与心理健康科普,讲解 “心流体验” 调节焦虑的作用,让学子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减压方法;在无锡金港社区七彩公益托班,成员用童趣语言科普积极心理知识,让非遗成为滋养童心的温暖港湾;在多地家庭中,成员通过图文展示与故事讲解,向孩子们介绍秦淮灯彩、马庄香包、蓝印花布的历史与技艺,在亲子共学中加深情感联结。
团队成员韩斯琦为高三学子普及秦淮灯彩
团队成员杜宇杰为社区儿童普及秦淮灯彩
目前,实践团已着手规划系列线上心理微课,建立 “学习 — 实践 — 反馈” 闭环,通过 “线下实践筑基、线上微课拓维” 模式,打破时空壁垒,让非遗技艺与心理滋养的双重价值辐射更广泛群体,让 “智绘苏韵非遗” 的影响力从暑期延伸至日常,让非遗传承与心理健康关怀生生不息。(“AIGC 智绘苏韵非遗,青春助力传艺愈心” 实践团)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