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变革与法治建设的双向奔赴》论坛日前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樊崇义,京都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西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高级研究院名誉院长田文昌,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凯湘,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王敏远,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阮齐林,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卢建平,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韩秀桃,京都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勇辉等出席此次论坛并参与发言。论坛由清华大学法学院联合硕士生导师刘桂明主持。
京都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勇辉在致辞中欢迎与会嘉宾到来。他表示,在京都所三十岁生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与会人员共同关注中国律师的成长,共同关心中国律师行业的发展,共同关切中国法治的进步,显得意义非凡。他希望此次除了探讨中国律所四十载旅途步履,聚焦中国律师行业变革,也希望能总结中国律所发展的经验与路径,推进律师行业共同成长,让律师行业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在致辞中肯定了京都所三十年来,在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等层面为法治事业作出的卓著贡献,作为深度合作法学院校,他代表西北政法大学,对京都所以及田文昌律师深表谢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律师行业如何应对时代之问、法律秩序,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深层地融入国家法治建设的宏伟进程,是每一位法律人都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他认为,律师应该植根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政治方向,着力夯实双向奔赴的专业根基,积极拓展双向奔赴的协同维度,做法治人才培养与法治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推动者。
京都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西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高级研究院名誉院长田文昌在论坛主题发言中表示,中国律师制度走过40多年,在此期间,法治进程快速发展,整体趋势不可逆转。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凯湘提及,不论是《民法典》《公司法》还是其他相关司法解释,背后都有律师作出重要贡献。他建议,律师群体平时视野里不仅要“见个案”,更要“见现象”,能够将所思所想整理成文,在各类学术研究会上进行分享,积极参与讨论,从律师视角贡献自己的智慧。
在随后举行的话题为“行业变革:律师职业内涵的解构与新生”的交流环节中,京都律师事务所党委书记肖树伟律师作为主持人。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阮齐林在该主题演讲中,就AI时代里律师的职业技能变革作出了具体阐述。他谈到,此前律师只能依靠人力检索查阅司法解释、案例汇编和调研文章,现在资料不但从纸质的载体变成了电子资料,AI海量的数据和强大的算力,也能帮助律师很快完成过去需要数小时乃至数天才能完成的工作。但他也认为,当下AI还存在不能给出准确答案的问题,并且AI回答的思路容易同质化,需要经过谨慎甄别后才能使用。
中同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杨矿生律师,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九川、秦庆芳、臧德胜、徐莹、唐利君律师纷纷表示,律师应该借助个案推动社会进步和司法制度完善,让社会公民能共享法治的红利。其中最基础的,就是勤勉尽责完成本职工作,有余力外,可以投身法律援助,公益捐赠等额外工作。
第二部分话题交流环节聚焦于律师的社会责任,题为“律师成长:个体价值与未来法治的同频共振”,由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翁小平律师上场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卢建平同样强调智能化趋势对于行业的影响。他谈到,未来法治肯定是越来越智能化的法治,科技加持的部分会越来越多,然而,在使用智能工具和技术的同时,不能迷恋和迷信科技,要谨慎辨别AI“幻觉”。同时,他认为未来的法治也会是系统化、复杂化、全球化的法治,在实践中会出现更多跨法律、跨系统、跨专业的情况,需要律师将自己的工作方式从传统的单打独斗,变成团队协作。
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焦鹏,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门金玲、刘立杰、赵岐龙、孙艳辉,律师李波同样认为,律师不仅需要理论武装自己,也要用专业技能武装自己。尽管现在对于短视频、对于AI的拥簇者众多,但律师需要专业和敬业才能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使用大数据、大模型等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综合前述环节和交流内容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韩秀桃在总结发言中肯定了律师强化专业能力的必要性,认为律师不论是在知识、技能还是经验方面,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他强调,律师在个体发展的同时,要强化组织治理,践行职业伦理,“法治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只要我们还在法治现代化路上走,律师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发展的理念也会越来越好。”(雷林)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