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进入2025年,国家民委在全国民委主任会议上明确提出,要聚焦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和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始终是推进民族团结工作的重点地区。
近日,西南财经大学由11名学子组成的“大话西游实践队”奔赴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开展为期5天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用青春行动响应国家号召,为当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新活力。
初探察布查尔:深入锡伯文化
实践队成员身着民族服饰,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从地标建筑与遗迹里,读懂锡伯族坚守与传承的密码。走进锡伯古城,在古往今来的民族史中触摸历史脉络;漫步塞锡湖,见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交融共生,看绿水青山如何孕育金山银山;追溯察布查尔大渠,凝视先辈智慧凝成的“生命动脉”,感悟跨越时空的奋斗精神。体验非遗射箭,观看学习锡伯族传统贝伦舞,更以“结对子”为桥,学习锡伯族语言,品尝地域美食,深入村民日常......
这一趟行程,是青春力量与民族文化的对话,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为后续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绣针传韵: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察布查尔实践
锡伯族刺绣针法丰富、图案精美、色彩艳丽,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等领域 ,是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与美好愿景的传统技艺;如今,它不仅是展现民族文化魅力的非遗瑰宝,更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文化产业。
实践队一行到访兰派刺绣文化公司,总经理冬兰女士热情接待。从前察布查尔刺绣业分散难销,绣工纷纷外出;兰派成立后,拓销路、引技术、聚人才,让锡伯刺绣重焕生机。在厂房,两台数控刺绣机床格外醒目,曾需绣工三小时的香薰包,机床十分钟就能完成,效率飞跃背后,是冬兰女士以计算机专业知识推动的技术革新。
这背后,是非遗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传承人为技艺坚守,企业借技术、市场赋能,既留住民族文化根脉,又拓宽增收渠道,让锡伯刺绣在新时代察布查尔的土地上,成为民族团结与经济繁荣的生动注脚,为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共融,书写青春观察与思考。
青春力量赋能边疆发展:解码团结共富密码
农业在察布查尔县占据及其重要地位,起到经济支柱的关键作用。实践队深入农田进行调研,看大豆饱满丰硕、多彩瓜果飘香四溢,探寻特色种植的“致富密码”;走进骆驼饲养基地,了解规模化养殖的运营模式,感受特色畜牧产业的蓬勃生机;驻足动物保护中心,见证生态守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并进。与示范农户促膝长谈,从在察县安家落地,到产业扶持政策,挖掘民族地区经济团结发展的生动案例。每一次走访、每一场交流,都让队员们深刻领悟:民族团结是发展根基,产业兴旺是致富引擎。察布查尔的实践,正以“团结 + 产业”的双轮驱动,书写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各族群众携手共富的时代答卷,也为实践队员们埋下助力民族发展、投身强国建设的青春火种 。
知识赋能促团结:开展语言与财经素养培育活动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下,实践队走进察布查尔县社区,以知识为桥,开展汉语知识宣讲与财经知识普及活动,为民族团结与民族经济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课堂上,队员们用生动案例讲解汉语常用词汇与表达,通过互动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打破语言沟通壁垒;结合生活场景普及储蓄、消费规划等基础财经知识,播下理性理财的种子。
这场知识传递,不仅是语言与技能的分享,更是心与心的贴近。孩子们用刚学会的汉语表达感谢,队员们则在互动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鲜活。实践队深刻体会到:语言相通是民族团结的前提,财智启蒙是经济发展的伏笔。察布查尔社区里的这堂特殊课程,正以知识赋能的方式,筑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石,为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培育着内生动力。
此次察布查尔之行,是实践队以青春之名践行使命的生动注脚。从文化解码到产业洞察,从非遗传承到经济调研,队员们深刻读懂民族团结与发展的辩证逻辑——文化是根,筑牢民族情感纽带;产业是翼,托举共同富裕梦想。未来,这份实践沉淀将化作持续行动,让青春力量在民族地区发展的土壤里扎根生长,以点滴努力续写 “团结促发展、发展固团结” 的时代新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廖画宇)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