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贵州黔西南花糯小分队深入黔西南地区,实地探访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从万峰林腹地的纳灰村到山腰斜坡上的普梯村,从非遗工坊的蓝白纹样到贵州醇酒厂的百年窖池,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见证扎染蜡染技艺与研学旅游的交融、艳红桃产业与古寨文化的共生、传统酿造工艺与三产融合的创新——这些散落在山水间的探索,既是当地践行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也成为队员们观察时代、体悟发展的生动课堂。
纳灰村坐落于2024年新晋国家5A级景区万峰林腹地,村口的古榕被布依族视为“树神”,不仅是村落的生态地标,更承载着“天人合一”的文化信仰。村民至今保留着在榕树下祭祀、议事的传统,形成“人在林中居,林在村中融”的独特聚落形态。在这里,扎染、蜡染、木雕等非遗技艺与乡村旅游深度交融。
扎染工坊里,“选料与设计—亲水浸润—板蓝根着色—氧化定型—脱水控型—自然晾晒”的七步古法流程在年轻传承人手中流转,“非遗+研学”模式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工艺;蜡染技艺则突破传统边界,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纹样,开发出服饰、家居饰品等多元文创产品,其中与国际品牌联名的蜡染丝巾年销售额颇高,实现了“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跨越;木雕工坊中,匠人以香樟木为载体,用刻刀再现《布依族古歌》场景,让作品既成为旅游商品,也成为活态的文化档案。
当地的茶艺同样独具特色,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七舍茶为核心,这种产自海拔1880米的茶叶,因“低纬度、高海拔、多雾日”的气候特质,条索紧实、口感清醇,成为连接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的纽带。
普梯村静卧于云贵两省交界处的黄泥河畔,与云南省富源县十八连山镇隔河相望。从山腰斜坡俯瞰,石梯坎连接的巷道如脉络般延伸,“普梯”之名便源于这独特的地貌。作为有200余年历史的布依族聚居村,这里既留存着岁月的厚重,也涌动着发展的活力。村委会办公楼内,村书记向来访者梳理着村寨变迁:从昔日交通闭塞的山间聚落,到如今跻身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七古”文化始终是其鲜明的文化坐标。
谈及产业发展,艳红桃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得益于山腰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特质,加之古井水浸润的沃土,这里的艳红桃自带“天赋”:果实圆润饱满,果皮自蒂部向果尖晕染红霞,果肉乳白透粉,撕开时果香裹挟汁水溢出,甜度与山野清冽感平衡。为锁住这份新鲜,村里引入专业收货商,每日清晨,村民便背着竹篓穿梭桃林,采摘后立即运至分拣点,按大小、色泽分级装箱,随后由冷链货车直发各地市场,从枝头到消费者掌心,最快48小时内即可完成流转。如今,艳红桃种植已覆盖全村过半耕地,成片桃林沿山势铺展,春来花海如云,夏末硕果盈枝,不仅成为村民稳定增收的“钱袋子”,更成了村寨对外展示生态优势的“活名片”。
俯瞰普梯组,石梯坎如脉络串联民居,沿阶而下,茶马古道的青石板隐于密林,蹄痕与磨损棱边印证着马帮过往,是“七古”中“古道”的鲜活遗存。旁侧金丝榔古树苍劲矗立,属“七古”之“古树”;树下古井井口勒痕密布,井水清冽,延续着“原生态古井”的功能与文化意义。聚焦聚落核心,夯土墙体构成统一肌理。工匠以黄泥混稻草分层夯筑,再现“少数民族特色古墙”技艺,成为“七古”文化的直观载体。一隅,布依族老者坐于夯土房门槛,竹笛流淌《布依古调》,与“七古”中“布依古调”属性呼应。巷中村民与游客交织,让古村与外界持续对话。
连片的桃林沿山腰斜坡铺展,与周边林地形成鲜明的作物分区,这是“共享乡村”模式在土地利用上的具象呈现。枝桠间垂挂的艳红桃,在日光下泛着光泽,既是自然馈赠的果实,也是“村企融合”的产业成果。
兴义贵州醇酒厂的实践则展现了传统工业的转型智慧。这家始建于1950年的贵州老八大名酒企业,完整保留着“清蒸清烧续糟配料”的原窖小窖池工艺,其核心技艺已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窖池微生物菌群生态系统更成为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酒厂以红缨子高粱和大米为原料,分别采用酱香“12987”工艺与小曲工艺,酿造出“陈香优雅、绵柔细腻”的特色白酒。为拓展发展空间,酒厂依托自身资源打造贵州醇景区,游客可参观酿酒车间、品鉴原酒、参与酒文化互动,让工业生产成为旅游体验的一部分。贵州醇还创造性地构建了"酿酒+旅游+农业"的闭环生态,这种三产融合模式不仅使酒厂连续五年利税增长超 15%,更被纳入贵州省 "十四五" 工业旅游重点项目,成为产业振兴的典型案例。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下乡”队伍的足迹,定格了黔西南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纳灰村的非遗新生、普梯村的产业融合、贵州醇的创新实践,皆是对国家战略的生动回应。此行让青年读懂: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文化根脉与时代创新的共生里,而青春力量,正于田野间续写这份答卷。(王鸿雁,张莲)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