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军98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著名文化学者、中国骨刻文破译第一人、国家一级书法家丁再献先生,用其始创的骨刻文书法艺术写下了一首骨刻文风的诗:
八一传旗求大同,征途九八万光丛。青春曾有兵王史,老将犹生儒士风。保国兴疆神自若,安民守土义相融。新程又上前无止,可令河山世世红。
丁再献,著名文化学者、诗人、作家、国家一级书法家,是东夷骨刻文字的系统破译者,又是骨刻文书法艺术的始创者,清华大学中国首届楹联书法高研班学员,中国楹联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并兼任诸多社会职务和数家院校客座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丁老先生与其家兄丁再斌破译出了900个比甲骨文早1300多年的东夷骨刻文,并集字创作成格律诗词楹联等名言佳句,再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了集破译、诗词和骨刻文书法艺术于一体的独特的风格。诗中内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跨越九十八载的时光闸门。"八一传旗求大同",七个字沉甸甸的,既是历史的注脚,也是精神的坐标——从南昌城头的第一声枪响开始,那面浸染着热血的旗帜,便始终朝着"大同"的理想奔涌,穿过硝烟,掠过荒原,直至今日仍在新程上猎猎作响。
"征途九八万光丛",道尽了这支队伍的壮阔与艰辛。九十八年,是三万多个日夜的守望,是数代人用青春与生命铺就的征途。诗中"青春曾有兵王史"的字句,让人想起那些年轻的面庞:他们或许曾是田埂上的农夫,是学堂里的书生,却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把青涩的肩膀炼就得能扛起山、担起国。
而"老将犹生儒士风",又勾勒出另一种风骨——脱下军装的老兵,把军营里的坚韧与赤诚,化作了生活中的从容与担当。他们或许会在晨练时哼起军歌,或许会在棋盘前讲起当年的战例,或在书法绘画,或在写诗填词,或在撰写回忆录,或在给年轻一代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
"保国兴疆神自若,安民守土义相融",这是军人的初心,也是民族的底气。从戈壁滩上的哨所到城市街巷的巡逻,从抗震救灾的废墟到疫情防控的一线,"保国"与"安民"从来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用钢枪守护疆土的安宁,用双手托起百姓的期盼,把"义"字融在每一次立正、每一次敬礼里,融在风雪中挺拔的身影、洪水里坚实的臂膀上。
如今,"新程又上前无止"。新一代的军人接过了前辈的旗帜,在科技强军的赛道上冲刺,在守护和平的征程上前行。而那些老去的战士,依然是这面旗帜下最温暖的底色——他们或许步履蹒跚,却总能在看到国旗升起时挺直脊梁;他们或许记忆模糊,却从未忘记"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建军节的题材很大,骨刻文字仅破译出900多个,集成律诗难度就更大了,但丁再献先生选择了从老兵这一侧面,以骨刻文的古朴笔触,写下的不仅是对老战士的追忆,更是对一种精神的礼赞。九十八年风雨兼程,变的是军装的样式、武器的装备,不变的是那面旗帜的鲜红,是"可令河山世世红"的信念。这信念,在老兵的皱纹里,在新兵的眼神里,在每一个普通人对家国的热爱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又是一年八一节,仰望那面穿越时空的旗帜,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而那些曾为它奋斗过的人,早已与这面旗帜、这片河山,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丁再献简介:著名文化学者、诗人、作家、国家一级书法家,是东夷骨刻文字的系统破译者,又是骨刻文书法艺术的始创者,清华大学中国首届楹联书法高研班学员,中国楹联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并兼任诸多社会职务和数家院校客座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丁老先生与其家兄丁再斌破译出了900个比甲骨文早1300多年的东夷骨刻文,并集字创作成格律诗词楹联等名言佳句,再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了集破译、诗词和骨刻文书法艺术于一体的独特的风格。 (刘唐山)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