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7月17日,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工大青年先锋行·‘砼’助和美乡村梦”暑期实践团队走进宣城市宣州区杨柳镇,通过与镇村干部座谈、走访村民、实地考察,深入探寻当地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从杨柳社区到双乐村,再到示范标杆新龙村,杨柳镇以产业为基、以环境为要、以治理为魂,交出了一份崭新、鲜活的基层治理答卷。
产业兴旺筑基:特色发展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治理的坚实支撑,杨柳镇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培育特色产业,让村民腰包鼓起来,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烟稻轮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资源,在皖南烟叶公司技术支持下,实现“一亩田两份收”,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让村民通过务工、分红增收。“村集体+大户+散户”的生态茶发展模式,让零散茶园成规模,茶农既能拿租金,又能在家门口就业。特色宣州鸡灯的禽类养殖则通过规范管理,成为村民增收的补充力量。
这些产业实践中,村集体的组织协调、党员干部的带头推动至关重要——从土地流转时的矛盾调解,到生产中的技术指导,基层治理的“手”为产业发展托了底,而产业发展反哺又让村民对治理更认同,形成良性循环。
人居环境焕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跨越
杨柳镇在环境治理中打出“组合拳”,通过多项举措改善乡村风貌并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推进无功能建筑拆除、沿线环境精细化管理,让乡村风貌焕然一新;深化“厕所革命”,从源头破解污染难题;借助“最美庭院”评选调动村民积极性,党员带头实现从自家美到全村美的转变。
区镇持续投入专项资金,推动基础设施升级,让宜居落到实处。不仅实现水泥路村组全覆盖、农田灌溉设施全面升级,双乐村的改厕和污水处理设施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新龙村则通过一户一垃圾桶、彩虹公路、湿地公园、文化广场等,将宜居二字具象化。
治理效能升级:刚柔并济涵养文明新风
乡村治理,既要解“矛盾结”,更要种“文明花”。以新龙村为标杆,杨柳镇探索出的刚柔并济之路,让治理既有力度也有温度。在矛盾化解上,基层干部们形成了多级调解的实践路径:村民有小纠纷先找村干部或网格员,“网格员+村组长”的架构让多数摩擦在村里就能“说开即散”;解决不了的,乡镇会安排专人跟进,司法所、公安局也会介入调解。新龙村则在线上线下形成互补,村民可通过“晓微”平台反映诉求,村干部及时回应处理,让传统调解多了一条便捷渠道,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早协调”。
乡风文明的建设则透着“润物细无声”的巧思。以新龙村为示范,提倡用“新思想”涵养新风尚:通过乡村大舞台、下乡电影等载体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党员干部带头传播文明理念。如今,村民法律意识显著提升,曾经的水地纠纷、偷窃事件基本绝迹。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成了常态,形成如《礼运》中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的“大同”景象。红白喜事简办、彩礼减负的理念随遇传统观念阻力,但也慢慢被接受;整体村风已悄然蜕变:曾经热闹的棋牌室渐渐冷清,村民们更愿意找活干、谋发展,把日子过好成了全村共识。这种向上的精气神,也让淳朴友善从村风标语变成了每个人的行动自觉。
青春力量赋能:发挥专长助力乡村振兴
从产业兴到环境美,从矛盾少到人心齐,杨柳镇的基层治理实践,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鲜活样本。作为深入基层的实践团队,工大青年将立足调研成果与宣传,为杨柳镇的和美乡村建设注入青春动能。通过对杨柳镇和美乡村建设中基层治理工作的调研,结合专业知识形成针对性报告,提供经验参考;发挥青年对新媒体的敏感度,讲好乡村故事,展现乡村新风貌,助力提升村庄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让村民有更强烈的参与热情,用青春力量为乡村建设注入更多生命力。(通讯员李欣然)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