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溧阳天目湖畔的青山绿水间,一片千亩中草药基地正焕发勃勃生机。这不仅是退役军人连峰返乡创业的成果,更是科技赋能传统中医药、带动乡村共同富裕的生动样板。今年暑期,南京中医药大学“脉络寻源实践团”的学生们深入这片药田,探寻道地药材守护与产业振兴的“连氏密码”,见证了古老本草如何在新时代助力乡村发展。
退役军人筑基,千亩药田孕育产业新生态
2012年,退役军人连峰在家乡溧阳市天目湖镇桂林村扎下根来,创办了这片中草药基地。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基地坚持“药材好,药才好”的理念,科学规划种植,如今已累计培育药材超过1370种,其中罗布麻、红豆杉等600多种珍稀品种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它不仅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更辐射带动了周边村镇中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基地的示范价值也获得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认可,被授予“教育示范基地”。
守正创新:科技赋能激活“本草潜能”
在连氏中医第十一代传承人连正福医师团队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重点考察了其标志性成果。在红豆杉种植区,连老团队成功驯化引种了美国红豆杉,成为一大亮点。经过精心培育,这些“外来客”在溧阳沃土上展现出“叶片宽厚、树形舒展”的优势,与本土品种互补,为提取珍贵抗癌药物紫杉醇提供了更丰富、更具韧性的原料保障。随后,在铁皮石斛种植区,一项名为“附树栽培”的创新技术令学子们叹为观止。该技术精准模拟了石斛在原始森林中依附树干生长的自然生境。学生们观察到,石斛根系紧密贴合树皮,充分吸收养分和雾气,所产石斛“胶质饱满,形态健硕”,品质上乘。此行的高潮,是连正福医师在野生蒲公英保护区亲自阐释其“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的道地药材守护哲学,并现场示范了“三采三留”的可持续采集法则——仅采成熟叶、留根系越冬、划区域轮休。他语重心长地强调,对雷公藤、穿心莲乃至濒临灭绝的“溧阳瑰宝”八果莲等珍稀资源的保护,不仅是维系药材道地性的根基,更是守护地方独特生态密码与珍贵传统知识活化石的庄严使命。
“授人以渔”:药香里的共富经济
连氏基地的发展不仅关乎药材品质与中医传承,更深深植根于服务地方、振兴乡村的使命之中。基地创立伊始便优先招募当地村民,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免费提供优质种苗。通过定期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帮助村民掌握现代药材种植本领。基地定期组织专业的技术培训和田间现场指导,并与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彻底解决销路难题。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更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产业长远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从技艺到文化,连正福老先生深知,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不仅在于“物”(药材),更在于“术”(技艺)。为此,基地已将凝聚家族数代心血的“溧阳连氏中草药敷疗技艺”成功申报为溧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正福强调,申遗不是仅为“存档”,核心在于“活态传承”,依据辨证理论、精选道地药材、独特配伍外敷,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使传统技艺在应用中生生不息。
青年力量:从田间实践到时代担当
这次深入连氏基地的实践,对南中医“脉络寻源实践团”的学子们而言,是从书本理论走向充满活力的田间地头的一次宝贵的跨越。他们亲历现代化药材生产流程,对话连正福半世纪匠心与连峰的创新魄力,真切感受到“本草经济”在乡村振兴中释放的强大能量。
这段经历,正激励着青年学子思考如何将所见所学,转化为助力道地药材保护、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实际行动,勇担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持续绽放生机。(文/ 脉络寻源实践团编辑组 图/ 南京中医药大学脉络寻源实践团)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