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国际教育学院/莫动理工学院“烙影拾荒者”实践团前往河南省南阳市开展关于“南阳烙画传统技艺濒危性分析与抢救性记录”的暑期社会实践。短短几天的调研,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的魅力与困境,也让同学们对非遗保护有了更深的思考。
初识烙画:惊叹于匠人的坚守
实践第一天,团队走进南阳烙画车间,亲眼目睹了烙画制作的全过程。工匠们手持电烙笔,在木板上细致勾勒,焦痕深浅交织,逐渐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成员和老师尝试在烙画师的指导下完成最简单的线条,却发现看似简单的技艺,实则对力度、温度的控制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烙画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需要数十年沉淀的匠心。
然而,在与传承人交流时,团队了解到,愿意深入学习烙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一位老师傅感叹:“现在年轻人更愿意去大城市打工,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学这个了。”这让大家意识到,非遗传承面临的最大挑战,或许不是技艺本身的难度,而是时代变迁下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深入调研:探寻非遗的现代出路
第二天,团队采访了烙画展览馆的讲解员,并参观了烙画创新作品展厅。令人惊喜的是,烙画并未止步于传统题材,而是融入了现代元素,如城市风光、动漫形象等,甚至与家居设计结合,开发出烙画台灯、屏风等文创产品。讲解员告诉我们:“只有让非遗‘活’起来,才能吸引更多人关注。”
但现实依然严峻。尽管有创新尝试,烙画的知名度仍然有限,市场接受度不高。许多游客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这让人思考:非遗的保护不能仅靠技艺本身,更需要有效的传播和市场化运作。
历史溯源: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第三天,团队在南阳市博物馆看到了汉代烙画工具和明清时期的烙画作品,聆听了研究员对烙画历史的讲解。原来,这一技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曾是宫廷贡品,但随着时代变迁,许多传统纹样和技法已逐渐失传。研究员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记录,下一代人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了。”
作为大学生,我们或许无法立刻改变非遗面临的困境,但至少可以通过调研、记录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一文化瑰宝。
实践感悟:青年人的文化担当
这次实践让大家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团队计划将调研资料整理成报告,并通过短视频、推文等形式向社会传播,希望能为烙画的传承尽一份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非遗的传承不能仅靠“输入式”保护,更需要“创造式”发展。比如,可以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模式,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这次三下乡实践,实践团不仅领略了南阳烙画的独特魅力,更明白了文化传承的紧迫性。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主动承担起守护传统文化的责任,用创新的思维和行动,让非遗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未来,实践团继续关注非遗保护,并号召更多同学加入其中。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并珍视自己的文化根脉,才能让它们在时间长河中永不褪色。 (河南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烙影拾荒者”实践团)
责任编辑:陈瑾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